瞬時、短時、長時記憶

[拼音]:Deguo Shehui Minzhudang

[英文]: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前身是1863年在萊比錫建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和1869年在愛森納赫建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1871年德國統一後,政治形勢要求消除工人運動的分裂狀態。1875年5月兩組織在哥達舉行合併大會,宣佈成立統一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大會通過的《哥達綱領》浸透了不少拉薩爾主義觀點。K.馬克思肯定兩組織的聯合,同時批判了《哥達綱領》中的錯誤。該黨在F.恩格斯的幫助下,清除了K.E.杜林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影響,黨員人數不斷增長,1877年發展到 3.2萬多人。黨報黨刊41種。在議會選舉中獲選票50多萬張。對此統治階級深感不安。1878年10月,俾斯麥政府實施反動的《社會黨人法》,該黨被宣佈為非法,大批黨員受到迫害。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幫助下,黨的領導核心迅速統一思想,將合法鬥爭與祕密鬥爭結合起來,保證了黨組織的鞏固和發展。1890年在議會選舉中獲 143萬張選票,一躍成為德國第一大黨,迫使俾斯麥政府下臺,《社會黨人法》被廢除。為克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思想,重建新的組織和制定新的綱領。同年10月在哈勒代表大會上決定將社會主義工人黨改為現稱。次年10月,愛爾福特代表大會通過《社會民主黨1891年綱領》,即《愛爾福特綱領》。它雖消除了拉薩爾主義的思想影響,比《哥達綱領》前進了一步,但仍存在著機會主義錯誤。恩格斯曾著文予以批判。

1895年社會民主黨內出現伯恩施坦修正主義思潮,A.倍倍爾、R.盧森堡等黨的領導人曾與之進行鬥爭。20世紀初,黨內形成 3個派別:以E.伯恩施坦為首的右派、以K.J.考茨基為首的中派和以K.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為首的左派。1910年後;中派不斷向右派妥協退讓。1913年P.謝德曼、F.艾伯特等右派首領實際上掌握了黨的領導機關,控制了大多數黨組織。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黨的右派領袖鼓吹護國主義,在第二國際各黨中首先在議會投票支援本國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背叛了社會主義和國際主義原則。從而加劇了黨的分裂。1916年左派組成斯巴達克派。1917年中派成立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斯巴達克派於1918年成立斯巴達克同盟,領導德國革命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戰爭。1918年12月在該同盟領導下建立德國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右派領袖勾結大資產階級鎮壓德國十一月革命,並組成臨時政府,迫害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1919年1月魏瑪共和國成立,艾伯特、謝德曼分別任總統、總理,對內標榜民主、反對一切專政;對外反對蘇俄和第三國際。A.希特勒上臺執政後,於1933年6月取締德國社會民主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民主德國,該黨於1946年4月與共產黨聯合,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在聯邦德國,於1946年5月重建德國社會民主黨,K.舒馬赫當選黨的主席。1959年11月該黨在哥德斯堡代表大會上通過黨的基本綱領,宣佈黨信奉民主社會主義、反對共產主義政黨和一切專政,要求擴大自由競爭,開放自由市場,擴大社會福利和工人蔘加企業管理的權力,宣佈該黨為全民黨。1966年該黨參加大聯合政府,W.勃蘭特出任聯邦德國副總理、外交部長。1969~1982年該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閣,勃蘭特和H.施密特先後出任總理。對內實行“人民資本主義”;對外加強與西歐的團結和合作,緩和東西方關係。該黨執政期間,聯邦德國與中國建交。1984年該黨主席勃蘭特訪問中國。1975、1984年施密特先後兩次訪問中國。黨報《前進報》,黨刊《新社會》。黨員約32萬多人(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