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杏邨(1900~1977)

[拼音]:Huayi yiyu

中國明清兩代會同館和四夷館( 清初改為四譯館)編纂的多種語言與漢語對譯的辭書的總稱。語種主要有蒙古、女直(女真)、高昌(畏兀兒)、達達(韃靼)、西番(藏)、河西(唐古特)、倮(彝)、僮(壯)、八百、百夷(傣)、南掌(寮國)、占城、真臘(柬埔寨)、安南(越南)、日本、琉球、朝鮮、暹羅、緬甸、蘇祿(菲律賓)、爪哇、蘇門答臘、滿喇加、回回(波斯)、西天(梵),以及英、法、德、意、拉丁、葡萄牙等。譯語一般是詞彙(雜字)對譯,少數附有公文(來文)的對譯。雜字分門排列,從11~20門,收詞多在500~2000之間,每個詞下列有漢字記音、漢義、原字(民族文字)三項(或前兩項)。

國外學者一般依時代先後對譯語加以分類。1930年日本石田幹之助分為3種:甲種為明代火原詰用漢字記寫蒙古語的《華夷譯語》(見圖);乙種為四夷館本,收雜字和來文,有原字;丙種為會同館本,僅收漢字注音的雜字,沒有來文和原字;1948年法國伯希和增補丁種,即故宮所藏的42種本,僅收雜字,大都有原字。

從語文學觀點看,中國學者認為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有原字的,包括乙種及丁種的絕大部分;第二類無原字的,包括甲、丙兩種及丁種的琉球館譯語。有原字的通常比無原字的學術價值大一些。因為用原字注音較確切,從所附來文中也可看出語法的梗概。第二類中有的由於成書較早,儲存了一部分古語的面貌,如朝鮮館、琉球館的譯語,價值較高。這些譯語多數保留了較早的拼寫形式和語音面貌,因此對擬定古音有一定價值。當然,第一類也有不同情況。以暹羅館的兩種譯語為例:一為明抄本,一為故宮本(《暹羅番書》),依理明抄本應優於故宮本,但明抄本完全依據當時口語,而且

(l)和

(r)不分,明顯系漢族譯字生所記,而故宮本則系該國有素養的人所作,儲存了許多古讀痕跡,遠勝於明抄本。(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