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森,J.A.

[拼音]:guangluxun

秦漢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的宿衛之臣,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宮廷雜務之官。本名郎中令,秦已設定。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祿勳。新莽時改為司中。東漢時仍稱光祿勳。

西漢時,光祿勳屬官有以下幾種:

(1)大夫: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大夫為皇帝近臣,無固定員數,諫大夫、中大夫多至數十人。大夫無固定職務,根據皇帝詔命行事。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西漢晚期,九卿等高官常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

(2)郎:郎的職務是持戟守衛宮殿門戶,皇帝出行則充車騎。從秦到西漢前期,有郎中、中郎,武帝以後又有侍郎、議郎。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郎無定員,多至千人。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郎最初多由官僚、富人的子弟充任。武帝至西漢末,隨著察舉制的推行,不少人依靠才能學識而作了郎官。

(3)謁者:也為皇帝近臣, 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其職務是司理殿前威儀等事,實際上充當著宣示詔命和了解下情的皇帝專使,可出使匈奴或收捕有罪的大臣。

(4)期門、羽林:皆置於武帝時,是皇帝的侍衛隊,其成員多選自北部諸郡的騎射之士。除宿衛宮廷外,有時也被調遣去遠方征伐。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改期門為虎賁。

東漢時光祿勳下面分為七署,即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中郎將,還有羽林左、右監。謁者、大夫實是文官,僅因傳統而隸屬於光祿勳。

郎可補內外官,到東漢時更加制度化。象五官、左、右三中郎所屬之郎也稱三署郎。三署郎的主要出路是補地方的令、長或侯相。東漢時光祿勳除負責宮禁安全外,又是培植官吏人才的一個重要機構。

光祿勳本在宮中理事,魏晉以後,出居宮外,職掌漸生變化。自北齊至明、清,皆稱光祿卿,演化成為專掌宮廷膳食及朝會、祭祀時酒宴、祭品之官,與漢制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