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拼音]:Wan Baochang

隋代音樂家。江南人。其父大通曾從叛樑將領歸附北齊,後圖謀逃返江南,事情洩露被殺。寶常亦因株連獲罪,配充樂戶,成為卑賤的樂工。

寶常幼時從祖誕學得祖氏家學,即洛陽舊曲,並能演奏多種樂器,曾為宮廷製造玉磬。他聽覺異常靈敏,曾於席間論樂,時無樂器,遂以竹筷敲擊大小碗盞什物,奏出和諧的曲調,博得“知音”之名。

寶常齊亡入周,歷周至隋,仍為樂工。隋初,文帝召集一批高階官吏,著手整頓宮廷音樂,準備頒發新的樂律,以適應開國形勢的需要。而議樂的重臣鄭譯、蘇威、何妥等人“競為異議,各立朋黨,是非之理,紛然淆亂”,致使樂議毫無結果。寶常雖被召參與會議,卻因身份低微,所議大都不被採用。但他利用這次機會,取得隋文帝楊堅的同意,按照他提出的“水尺律”標準來調製樂器。

寶常自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聲”等樂律理論。雖然他所制定的這套宮廷樂器對後世的俗樂產生影響,他的樂律理論對祖孝孫在唐代定律仍有作用,但隋朝在宮廷樂制中既未採納他的意見,也未對其卑賤地位稍予改善,加上同行的排擠,因而使他抑鬱成疾。其後數年,萬寶常貧病交迫,竟至餓死。死前,他忿然燒掉自己的全部著作,有人從火中搶出幾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樂譜》四卷,無撰者姓名,可能即從火中搶得的萬寶常著作殘卷,今亦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