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賦

[拼音]:jixia

戰國時齊的學宮。劉向《別錄》以為齊都臨淄有稷門,稷門附近稱稷下,談說之士皆期會於此。但《齊地記》以為齊地有側系水,側、稷音近,稷下由此得名。虞喜則以為和稷山有關。一般認為後兩說都不確,仍以劉說為是。

齊魯一帶自西周以來一直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春秋戰國之際儒、墨兩家都發源於此,戰國早期在此出現稷下這樣的文化學術中心實非偶然。

三國時徐幹《中論》以為稷下始於齊桓公田午時。從其他一些記載來看,應始於威王時。自威王,經宣王、湣王、襄王、王建,稷下歷百餘年而不衰,宣王時尤盛。《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由於宣王禮賢下士,在稷下聚集了大批知名學者。這些文學之士被稱為先生,他們雖然獲得顯爵和優厚待遇,但並不擔任具體官職,而是專門議論政事得失。這就是所謂的“不治而議論”。

稷下先生中有事蹟可考者,約有以下幾人:

淳于髡。齊之贅婿,出身極低賤。威王、宣王時人。因善於用隱語譬喻以諷諫,司馬遷將其列入《滑稽列傳》。

慎到。趙人。約在宣王、湣王時活動於稷下,約和孟軻同時。《史記》說他“先申韓,申韓稱之”。然申不害早於慎到,故此說不確。《莊子》將他和道家的彭蒙、田駢列在一起,荀子也稱他“有見於後,無見於先”,這都表明慎到思想帶有道家的特色。荀子又說他“蔽於法而不知賢”,韓非把他和商、申並列,故《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法家。《史記》說慎到著十二論,《藝文志》有《慎子》四十二篇,已佚。今有輯本。另有明慎懋賞本《慎子》,則出於後人偽託。

鄒衍。齊人,為陰陽家之祖,在齊名聲很大。其作品有《主運》,但學說仍以看重仁義節儉和君臣上下關係為核心。鄒奭在鄒衍之後,也是陰陽家,著書十二篇。齊人有“談天衍,雕龍奭”的說法,意思是鄒衍善言天,鄒奭之言則細緻如雕鏤龍文。鄒衍、鄒奭的陰陽五行說對西漢儒家有較大的影響。《漢書·藝文志》中鄒衍的作品有《鄒子》四十九篇和《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鄒奭的作品有《鄒奭子》十二篇。今皆不存。

宋鈃。 宋人。 或作“宋”、“宋榮”。宋鈃與孟軻同時而輩分略早。《莊子》等認為他的思想以別宥和對人寬恕為特點。荀子也言其“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其學和墨學相近,而班固則以為“其言黃老意”。《漢書·藝文志》有《宋子》十八篇,列入小說家。已佚。

尹文。劉向以為他與宋鈃俱遊稷下,《莊子》也將他與宋鈃列在一起,其學必與宋鈃相近。尹文又善名辯,故班固將其列入名家。《漢書·藝文志》有《尹文子》一篇,已佚。今本為偽書,不可信。

接子。或作捷子。齊湣王時人。其學屬於黃老一派。《漢書·藝文志》有《捷子》二篇,已佚。

彭蒙。《莊子》把他和田駢、慎到列在一起,均屬道家學派。田駢曾學於彭蒙。其著作西漢時已不存。

田駢。齊人。湣王時人。《呂氏春秋》說他貴齊,高注以為齊是“齊死生,等古今”之意,故知其思想屬黃老道家。田駢好辯說,齊人稱他為“天口駢”。《漢書·藝文志》有《田子》二十五篇,已佚。

環淵。一作蜎淵。楚人。班固以為是老子弟子。《漢書·藝文志》有《蜎子》十三篇,已佚。

荀卿。趙人。《史記》說“荀卿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荀卿三為祭酒焉”。前人或以為“年五十”是“年十五”之訛。荀卿始來齊應在湣王時,後曾一度離去。襄王復國後重振稷下之業,荀卿成為稷下先生中資歷最深者,故數為祭酒。

孟軻。於齊威王、宣王時在齊,似未見其進入稷下。但他和稷下不可能沒有關係。

在“百家爭鳴”的影響下,稷下不主一家,對各派相容幷包, 因而能網羅到許多的知名人物, 形成稷下學派。稷下學派在戰國時已極負盛名。由於“不治而議論”,稷下成了諸子百家爭鳴和思想交流的中心,促進了文化學術的發展和繁榮。議政的盛行,也對鞏固統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漢兩代都設定“掌通古今”的博士,實際上就是上承“稷下”之餘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