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方言調查報告

[拼音]:Yashu

[英文]:Assyria

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系由其主神、首都和宗教聖城阿淑爾而得名。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新亞述時期版圖北起烏拉爾圖,東南兼及埃蘭,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在其歷史發展上共歷三個時期,即古亞述時期(約公元前2500~前1500),中亞述時期(約公元前1400~前1078)和新亞述時期(公元前935~前612)。境內農業發達,盛產各種金屬,且地當古代西亞各國主要商路之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對其以後發展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具有重要意義。

古亞述時期

又名阿淑爾城邦時期,其建立時間約在公元前第 3千紀中葉。阿淑爾城邦的居民最初為印歐語系的胡裡特人,後來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等進入此地,他們逐漸與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亞述人。其語言為阿卡德語之亞述方言,文字為楔形文字。當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強盛時,亞述為其統治。公元前2006年獲得獨立。古亞述最高機構為阿淑爾城邦貴族長老會議。公務人員有一年一任的號"裡木"的名年官(即以其名名其任職之年),管理財政經濟,由抽籤選出。城邦宗教與軍事首領“伊沙庫”實權不大。土地為公社所有,定期分配給大家族使用,很少買賣。奴隸較少,社會主要勞動者為承擔公社義務的自由民。中介貿易具有重要意義,部分貴族和商人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而致富。從亞述殖民地卡內什遺址出土的文獻可以看出,公元前第2千紀初,公社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和債務奴役已經開始,奴隸制大地產逐漸形成。對外侵略加強了伊沙庫的地位。約公元前17世紀初,沙姆希-阿達德一世佔領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自稱“天下之王”。他死後,亞述先後淪為古巴比倫王國(見古巴比倫時代)和米坦尼王國之藩屬。

中亞述時期

公元前14世紀中葉,亞述王亞述烏巴利特一世(約公元前1365~前1330)擊敗米坦尼,建立強大的亞述帝國,史稱古亞述帝國。此後亞述統治者採用“亞述王”的稱號,並繼續向外擴張,擊敗喀西特巴比倫,並將米坦尼的領土降為行省。相簿爾蒂-尼努爾塔一世(約公元前1294~約前1208)擊敗赫梯帝國和巴比倫,佔領整個兩河流域,並把首都從阿淑爾遷往相簿爾蒂-尼努爾塔鎮。此後,亞述還有過幾個首都,如卡拉赫(今伊拉克尼姆路德)、杜爾·沙魯金(今伊拉克霍爾沙巴德)等。但阿淑爾城仍然是帝國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亞述時期,政體已過渡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加強,名年官和長老會議只具形式,專屬於國王的官吏已經產生。國家常備軍已存在,其來源主要是自由民。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貸者大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除戰俘和外地買來的外,還存在債務奴隸。經濟方面,村社依然殘存,但土地已可繼承、買賣。奴隸人數仍然不多,債務奴役盛行。高利貸活動使大量自由民失去土地,變為人身依附者或債務奴隸。中亞述法典允許債主有權毆打債務奴隸。婦女和未成年子女地位與奴隸相去不遠。經過短暫的衰敗,至提格拉·帕拉薩一世(約公元前1115~約前1077在位)時亞述國勢復興。公元前11世紀末,在阿拉米人遷徙浪潮打擊下,再度衰落。

新亞述時期

即新亞述帝國。公元前10世紀,亞述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為其長期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給養。其征服初期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凶殘為特色。自亞述納西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在位)後,亞述遭到被征服地區人民強烈反抗。與烏拉爾圖王國的戰爭也屢遭失敗,許多被征服地區重獲獨立。自沙爾馬內塞爾(一譯撒縵以色)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在位)以後,由於經濟衰落、對外戰爭失敗和統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奪得王位,實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和剝削。縮小行省面積和總督職權,取消城市自治權,將被征服地區居民大規模地由一個地區遷往另一個地區,與其他不同種族的居民相混合。這些人同亞述居民一樣,被稱作亞述人,以家為單位耕種王室土地,承擔賦稅、徭役和兵役。也有部分戰俘奴隸使用於公共建築和國家、神廟、貴族私人經濟中。軍事方面,改組軍隊,改進軍事裝置,常備軍分為許多專門的兵種,如戰車兵、攻城兵、工兵等,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改革之後亞述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擊敗烏拉爾圖,佔領敘利亞,進入全盛時期。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以國王為首的軍事官僚貴族集團和神廟祭司、工商業奴隸主集團圍繞城市自治權展開的鬥爭逐漸成為政治鬥爭的焦點,最後兩大奴隸主集團逐漸合流,形成以軍事官僚貴族和神廟祭司、工商業奴隸主為支柱的專制王權。在此基礎上,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龐大的官僚制度。據記載,當時有官僚近10萬人。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克里布(公元前704~前681在位)、伊撒哈頓(公元前680~前669在位)的征服,亞述已變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亞述巴尼拔與埃蘭-巴比倫同盟進行了漫長的戰爭。其統治末年,國內發生內戰,遊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淑爾和尼尼微先後陷落,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其地為米底和巴比倫所分。

亞述文化博採西亞各國(主要是巴比倫)之長,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其軍事技術長期領先於西亞各國。在尼姆魯德、尼尼微、豪爾薩巴德等地均發現亞述時期的巨集偉的宮殿、神廟和其他建築。建築物飾有大量浮雕,主題主要是國王戰勝敵人及狩獵活動,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亞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泥版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神話、藝術作品、天文、醫學等,是研究亞述歷史的重要資料。發端於發掘和研究亞述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的亞述學,自1857年產生以來,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