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姆·艾敏

[拼音]:luo

[英文]:gong

擊奏體鳴樂器。中國鑼的歷史悠久,制鑼工藝精細,音質優美,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武漢鑼廠製作的大抄鑼受到世界著名交響樂隊的歡迎。

歷史

據考古發現,鑼的出現約在漢代。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出土一面漢代初期的銅鑼。鑼的文字記載,首見於唐杜佑《通典》上。唐宋時期的文獻上還記載一種形如銅疊(銅盤)的銅製打擊樂器,名鉦,懸於架上敲擊,是早期鑼類樂器的一種。浙江嘉興發現一面直徑50釐米的宋代銅鑼,為1268年所制。明王圻《三才圖會》中繪有當時所用的小鑼影象,稱為點子,至今在天津地區流行的吹打樂“天津大樂”中使用。

明清至近代以來,隨著民間吹打樂種和眾多地方戲曲劇種的發展,鑼類樂器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種類繁多,奏法豐富,成為各種型別的民族樂隊必不可少的打擊樂器。

構造

鑼體為銅製,呈圓形弧面,中央部分高於周邊,稱鑼光或鑼臍。用鑼槌(槌頭用皮條或布條包裹)敲擊中央部位發音,小鑼用鑼板(為一長條形硬木片)的邊稜敲擊。制鑼的工藝繁雜,技術難度大,全靠手工操作,需要有精細、獨特的技藝。質量高的鑼,要求鑼面光潔,無暗裂、沙眼和凸凹不平的現象。不同品種的鑼根據規格的要求發出不同音色的響聲,大鑼的聲音要渾厚深沉,餘音延伸時間長;小鑼的聲音要清脆、響亮。

種類

鑼的品種繁多,基本可分為大型鑼、小型鑼兩種。各種地方戲曲樂隊、民族樂隊常用的大型鑼有:

(1)蘇鑼,又名光鑼、低音鑼,發音渾厚。

(2)雙光鑼,又名二光鑼。製作時鑼面刮光兩次,無臍,發音比蘇鑼略高。

(3)虎音鑼,又名大堂鑼。鑼臍較大,發音堅實響亮,有力度。

(4)仿蘇鑼。始造於蘇州,發音比虎音鑼略高。

(5)奉鑼。始造於奉天(遼寧瀋陽)。虎音鑼、仿蘇鑼、奉鑼又分別稱為低音京鑼、中音京鑼、高音京鑼,鑼面直徑多為30~40釐米。

(6)黑鑼,又名抄鑼或開道鑼。鑼邊、鑼臍不刮光,並塗以黑漆標識。

(7)大篩鑼,又名特低音鑼。黑鑼,大篩鑼鑼面直徑多為50~100釐米,最大的篩鑼直徑可達142釐米。小型鑼有:

(1)手鑼,又名小鑼。中間有一鑼心,沿向四周呈坡度較大的斜面,有高、中、低音多種規格。演奏時左手提鑼邊內緣,右手持鑼板敲擊。

(2)才鑼,又名高蹺鑼。鑼面呈一平面,無臍,用於民間舞蹈高蹺樂隊。

(3)秧歌鑼。鑼面亦為一平面,無臍,用於民間舞蹈、秧歌樂隊。各種小型鑼鑼面直徑約 8~23釐米。小型鑼擊法變化較小;大型鑼常用擊法有放音、邊音、悶音等擊法,可取得不同的音響效果。

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樂種和劇種,因演奏需要而形成大量的形制相同、規格和名稱不同的鑼,並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如十番鼓中有大鑼、中鑼(又名更鑼)、喜鑼、內鑼、春鑼、湯鑼等。潮州大鑼鼓有深波鑼、蘇鑼、鬥鑼、曲鑼、月鑼(又名狗仔鑼、手心鑼)、亢鑼(又名鑼仔)、蘇欽(乳鑼)等。其中深波鑼是潮州地區頗具特色的低音鑼,鑼面直徑約60~80釐米,鑼邊寬約15釐米,用特製木架或金屬架懸掛敲擊,發音淳厚、沉重。西安鼓樂有大鑼、引鑼、馬鑼、鐺鐺等。其中鐺鐺是將一面小鑼掛在一橫短豎長的曲尺形木架上,左手持木架底端,右手持小槌敲擊,槌頭為石制或玉製,發音清脆悅耳,亦用於河北吹歌和佛教音樂中。福建南音有小叫、響盞。小叫即平面小鑼。響盞是將一面小鑼置於特製的竹篾小筐中,用竹條制的小槌敲擊。湖南等地道教音樂中使用的鑼,名為填臻、壇臻,是將鑼懸於長方桌形木架上演奏。天津大樂還使用一種笨鑼,是將兩面鑼懸於長方形木架上演奏。廣西壯族有高邊鑼、文鑼、八音鑼、獅子鑼、土鑼、寧寧(置於手中演奏的小鑼)等。湖南土家族的鑼鼓樂打溜子有勾鑼(又名馬鑼)、田鑼(大鑼),它們與頭鈸、二鈸組合在一起,通過繁複的節奏變化,演奏傳統曲牌,具有獨特風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用於器樂合奏的十面鑼,是由大小不同、音色不同的鑼組合在一起,其節奏效果熱烈;浙江黃岩地區的民間吹打樂中,就採用了音色不同的小銅鑼和大銅鑼,其音響效果十分獨特、新穎。

西南各少數民族中還流傳一種乳鑼,鑼面中心部位是半圓形突起,又稱鋩鑼、包鑼。單獨使用的稱單鋩,5~10個以上的鋩鑼組合在一起,分2~3排固定在長方形木架上敲擊,稱排鋩或編鋩。現代編鋩所用的鑼大小不等,可相互構成三至五度音程關係,發音巨集亮協和,可奏簡單曲調。傣族地區就有一種由大、小 5面鑼編組的鋩鑼;佤族也有一種由3~4面鑼組成的鋩鑼。這些形制各異的鋩鑼常在歡樂的節日裡與鼓、鈸以及其他樂器配合在一起演奏,深受西南等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喜愛。雲鑼(見雲鑼)也是同類鑼的一種。近年樂器研製者試製了三十二音平均律編鋩。已在中國民族樂隊中應用。

參考文章

擂鼓篩鑼造句素材為什麼李世民讓將士們白天打著旗幟,夜裡敲起鑼鼓中國史銅鑼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鑼齊鼓不齊造句素材開臺鑼鼓造句素材大鑼大鼓造句素材密鑼緊鼓造句素材鳴鑼喝道造句素材敲鑼放炮造句素材鳴鑼開道造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