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長統(179~220)

[拼音]:hanren

東晉南北朝的一個社會階層,往往與士族對舉。東漢末首先出現寒門一詞,西晉廣泛使用。寒,即官位低微之意,寒門大體和孤門、單家的身分相近,和大姓、冠族相對而言。他們宗族弱小,社會政治力量單薄,得不到把持鄉議的大姓、冠族的品第、推薦,往往仕進困頓,沉滯下位。東晉劉毅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便是這一差別的反映。不過這時無論士庶,只要家族在一段時期中仕宦不達,都可被稱寒門。

寒人作為一個階層,是東晉以後隨著門閥制度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他們屬於地主階級,有的在經濟上還很富裕,但沒有士族那樣的豁免兵役、徭役的特權;在中正品第中只能得下品(見九品中正制),一般充任低階官吏、武官、濁官;不能與士族通婚、交往,所以有“士庶天隔”之說。

進入南朝,士族靠擁有大量莊園而沉於享樂,精神腐朽,菲薄吏治又不樂武事,雖把持高位卻脫離實際政務。而江南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寒門的地位。寒人的代表人物或由軍勳升遷,或由長於案牘見拔,表現了治國的才幹。南齊武帝曾說:“學士輩(士族)不堪經國,唯大讀書耳。一劉系宗(寒人)足矣。”寒人之中有的致位將帥,任專方面。有的受到皇帝的寵信,出任宗室諸王鎮將的典籤,實際上掌握上軍府、州郡的權柄。皇帝利用他們監視諸王的行動,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在中央政權中,寒人充當中書省的通事舍人,參預機密,出納王命,權勢更加顯赫。樑代朱異由中書通事舍人歷任顯職,居權要三十餘年,凡“方鎮改換,朝儀國典,詔誥敕書,併兼掌之”,權勢最盛。但是,寒人的社會地位畢竟不高,他們力圖通過各種途徑,包括賄賂官吏,將戶籍改成士族。在北朝,寒人與士族的對立不如東晉南朝顯著,而且由於鮮卑貴族的存在,他們一般沒有機會享有南朝那樣的大權。到南北朝後期,門閥制度逐漸瓦解,寒人力量進一步壯大,與士族界限基本泯滅,寒人的稱呼也從歷史上消失。

參考文章

帶“寒人”的詩句大全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