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所

[拼音]:anhui dagu

安徽曲種。流行於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鄉村和城鎮。安徽大鼓起源於安徽泗縣一帶,原名泗州大鼓,相傳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間大鼓影響發展而成。後來借淮上交通之便,流行到淮河兩岸,又名淮河大鼓。以後逐漸遍及安徽全省,形成南口、北口、花口三種唱腔。南口流行於長江兩岸及合肥、六安地區,以淮北調為基礎,吸收了門歌及廬劇唱腔。北口流行於淮河兩岸和淮北平原,吸收了漁鼓和安徽琴書的唱腔。花口是跑碼頭的流動藝人的曲調,兼用南、北口唱腔,並吸收了很多地方戲曲如泗州戲、黃梅戲的唱腔,適於皖南、皖北觀眾欣賞。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剛健的“臥嗓”和音質柔潤的“立嗓”兩派,沒有絲絃伴奏,只以大鼓、簡板或犁鏵片擊節。鼓點兒有開場用的〔鳳凰三點頭〕和在演唱中變化運用的〔長流水〕、〔倒捲簾〕以及板點兒〔珍珠串〕。曲調簡單,通俗易懂。過去都是坐唱,很少表演。50年代後期對錶演形式進行了改革,改為站唱,增加了刻畫人物等表演成分。安徽大鼓的傳統書目有長篇《楊家將》、《南北宋》、《岳家兵》、《響馬傳》等。現代題材的長篇書目有《敵後武工隊》和一些短篇、小段如《誇紅旗》、《農機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