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

[拼音]:Cao Pi

魏文學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禪讓”方式代漢自立,改元黃初。登極以後,在黃初三年(222)、六年曾兩次親征孫吳,皆未能過江,不果而還。七年五月,病卒於洛陽。

曹丕的青年時代,是在鄴下文人集團中度過的。這個集團的領袖是曹操,曹丕(還有曹植)是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他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和文學批評最為突出。

曹丕今存詩歌,較完整的約40首,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本人生活的寫照,一類是擬作的征夫思婦詞。前一類作品,如《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夏日詩》等,描寫了在鄴城詩酒留連、優遊宴樂的生活。又如《黎陽作》三首、《至廣陵於馬上作》等,分別抒寫了建安十六年西征關中、黃初六年東征孫吳時在途中的感受,詩中既寫了行軍的艱苦,又頗多炫耀武功之辭。後一類作品,如《燕歌行》二首、《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雜詩》二首等,以征夫或思婦的口氣,寫出了他們內心的苦楚。這些作品,儘管是以居高臨下的姿勢,代民立言,但從哀憫百姓在亂離中的痛苦這一角度看,它們還是可取的。曹丕寫作這類詩的出發點,正是他在《令詩》中所說的:“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以時整理。”

曹丕詩歌的特色是,筆致比較細膩。特別是那些思婦、棄婦、寡婦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寫得悽婉動人,對她們的心理活動有較好的刻畫。其次是語言不尚繁縟,比較流暢,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即劉勰所說“洋洋清綺”。他的《釣竿行》、《臨高臺》、《豔歌何嘗行》、《上留田》等篇,與漢樂府民歌風格很接近;《雜詩》、《清河作》等篇,則與“古詩”頗相類似,這些都表明他在向樂府民歌學習方面是作了很大努力的。曹丕詩歌的體裁,多數是五言,也有些四言、七言、雜言。他的四言詩如《短歌行》等,寫得並不出色。七言以《燕歌行》為代表,它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作品。

曹丕的賦今存將近30篇,全是短篇小賦。在建安時期抒情詠物小賦的創作高潮中,他是主力之一。不過他既沒有寫出象王粲《登樓賦》那樣反映時代亂離、內容深厚的作品,也沒有產生如曹植《洛神賦》那樣抒情性很強、藝術手法很見光彩的篇什,所以總的成就不夠突出。只有《出婦賦》、《寡婦賦》等,與他的同類題材的詩歌風格有些接近,哀婉悽楚,比較感人。

曹丕散文成績比較引人注目。如兩篇《與吳質書》,敘說情誼、悼念亡友,語言質樸誠懇,讀來令人感到親切。又他的《典論》,更是重要的散文作品。這是一部政治、文化論著,原書包括多篇,今唯存《自敘》、《論文》二篇較完整。《自敘》篇敘作者生活經歷,寫到他如何學習武藝以及同鄧展比試等,相當具體生動,對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都有所刻畫,《論文》篇則詮衡人物、評論文章,簡潔而準確,三言兩語,即能抓住要害,作出比較透徹的分析。

《典論·論文》開了綜合地評論作家作品的風氣。它論述了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批判了文人相輕的風氣,認為應當“審己以度人”,克服那種“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的陋習。對“建安七子”,逐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評論,既肯定各人的優點,也指出其不足。作者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命題,即文學創作要體現每個作者的氣質,不應強求一律,氣質“清濁”不同,作品的“巧拙”自然相異。他闡釋文學的社會功能時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種重視文學的觀點,是同以文學創作為“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的傳統觀念相反的。曹丕的這些觀點,對後世的一些文學批評家如摯虞、陸機、劉勰、沈約等,有較大的影響。

曹丕曾下令編纂過《皇覽》,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類書。它把先代經傳典籍,隨類相從,重加編排。全書規模很大,凡千餘篇。這是曹丕在文化事業上的又一貢獻。惟早已亡佚。

曹丕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3卷,又有《典論》5卷,《列異傳》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魏文帝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關曹丕作品的註釋本,有黃節《魏文帝魏武帝詩注》,北京大學出版組192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校正重排,改稱《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參考文章

為什麼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中國史帶“曹丕”的詩句文學曹丕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