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博物館

[拼音]:Yizu wenxue

彝族人口 540餘萬(1982)。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有音節文字。彝族文學大量的是民間口頭文學,也陸續發現了一些以老彝文抄錄的文史哲方面的典籍和若干碑銘文獻。民間文學中的神話、故事、敘事詩、諺語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彝族傳統民間文學中,流傳在雲南彝族地區的《梅葛》、《阿細的先基》、《查姆》、《阿魯舉熱》和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的《勒俄特依》,是創世神話的代表作。其中《梅葛》包括了“創世”、“造物”、“婚事和戀歌”、“喪葬”四部分;《阿細的先基》包括“最古的時候”、“男女說合成一家”兩大部分;《查姆》為上下兩部,上部記敘天地、日月、人類起源,下部記敘農作物、工具、醫藥、紙筆和人名地名的來源;《勒俄特依》全詩共11部分,除系統敘述天地、人類萬物及民族起源外,還著重敘述了支格阿龍的英雄事蹟。《阿魯舉熱》是《勒俄特依》的另一變體流傳本,它的基本內容與《勒俄特依》第 7章“支格阿龍譜系”、第 8章“射日射月”相似。

民間敘事長詩在彝族文學中佔有很大比重。它的題材廣泛,情節完整,少則幾百行,多則幾千行,表現了彝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感情與願望。已收集整理出版的有《阿詩瑪》、《逃婚的姑娘》、《逃到甜蜜的地方》、《我的麼表妹》、《媽媽的女兒》、《賽玻嫫》、《白蚩尼和白拍蒙》等。這些長詩多與愛情生活有關,或讚美青年男女反抗惡勢力的鬥爭精神,或揭露買賣婚姻制度的罪惡,或訴說自身的不幸,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有些長詩記敘了彝族獨特的婚姻習俗,表現了彝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彝族的民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苦歌、悲調特別多。但反映愛情生活的情歌和反映彝族風俗習慣的習俗歌則優美動人。民間諺語在彝語中稱為“爾比爾吉”,在彝族人民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它甚至成為人們處理問題的依據,教育後代的警語,表揚好人好事的準繩,扶持正義、譴責邪惡的武器。

散文體的神話,集中反映了彝族先民關於宇宙形成、人類起源、萬物來源的認識,與韻文體創世神話同工異曲。代表作品有《英雄支格阿龍的傳說》、《阿霹剎、洪水和人的祖先》、《天地的來源》、《三女找太陽》等。

傳說主要講述彝族的歷史、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如《火把節的故事》、《阿細卜》、《石林的傳說》、《裙子和鑼鍋帽》等。

民間故事如《呷喜和西皮》、《九兄弟》、《嫻諾與阿朗》、《那尕路里》、《阿諾楚與阿諾詬》等,反映彝族人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彝族機智人物羅牧阿智的故事,通過羅牧阿智的種種行事,表現勞動人民的鬥爭智慧、反抗意志和樂觀精神。

彝族新文學的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事。李喬的長篇小說《歡笑的金沙江》、《破曉的山野》,蘇曉星、普飛的短篇小說,吳琪拉達的詩歌,都得到文學界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