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語支

[拼音]:jieji douzheng

[英文]:class struggle

根本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相互衝突的表現,是解決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

階級鬥爭學說的歷史發展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敘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各個階級也做過經濟上的分析。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J.N.A.梯葉裡、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認為階級鬥爭是理解近代歐洲革命的鑰匙。他們把17世紀的英國革命、18世紀的法國革命描述為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僧侶的鬥爭史。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D.李嘉圖按照收入來源上的區別把整個社會分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佔有者階級、依靠工資生活的無產者階級、依靠資本利潤生活的資本家階級,並進一步論證了這三大階級在利益上的對立。但是這些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他們都不懂得經濟利益、財產關係形成的根源,反對和抹煞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真正科學的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在階級鬥爭理論上的新貢獻在於他證明了“(1)

階級的存在

僅僅同

生產發展

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絡

;(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

無產

階級專政

;(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

消滅一切階級

入無階級社會

的過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32~333頁)。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基礎,它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階級鬥爭的根源和表現

階級鬥爭根源於不同階級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的對立。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社會生產體系中處於對立的地位。前者佔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居於支配地位,無償地佔有被剝削階級的剩餘勞動;後者佔有很少或者完全不佔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承受著生產的最沉重負擔。只有為剝削階級付出大量的無償勞動之後才能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由此形成了兩者在物質利益上的對立。剝削階級在政治上處於統治地位,憑藉國家政權的力量壓迫被剝削階級,維護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利益,而被剝削階級只有反抗剝削階級的壓迫,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勞動條件,或多或少地奪回自己所創造的一部分勞動果實。所以,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客觀的、必然的現象。不同的剝削階級之間,由於在前後交替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和物質利益的對立,它們之間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階級鬥爭。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主和奴隸、封建社會中的地主和農民、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產者和無產者之間,以及奴隸社會解體過程中地主和奴隸主、封建社會解體過程中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及僧侶之間都存在著階級鬥爭。各個階級社會中的非基本階級,如自由民、小商品生產者、小資產階級也不能超越於階級鬥爭之外。他們在自身利益的推動下,不可避免地都要投入到階級鬥爭的一定營壘之中。階級鬥爭貫串於階級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表現於階級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上,各階級之間、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有著極為複雜多樣的表現。

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發展的深刻原因在於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以及受這一矛盾制約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必然表現為階級矛盾,表現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被剝削、被統治階級只有通過階級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奪取政權,才能運用政權的力量變革生產關係,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道路。有時被剝削、被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鬥爭雖然沒有根本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但由於他們在鬥爭中所顯示的力量,迫使剝削階級不得不進行某種改革,作出某種讓步,也在不同程度上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導致社會的進步。歷史上進步階級戰勝反動階級的過程實際上是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逐步取代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過程,是舊社會向新社會形態過渡的過程。在這一斗爭過程中,不同的階級處於不同的歷史地位,具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歷史作用。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所進行的種種活動阻擋著歷史的前進;只有新生的、進步的階級所從事的階級鬥爭才真正推動著歷史的發展。階級鬥爭作為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社會變革的槓桿,只是為生產力發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更好的社會條件,生產的實際發展還必須通過生產活動本身來實現。

階級鬥爭的形式

階級鬥爭存在於階級社會的各個領域,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階級鬥爭的形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有著不同的發展情況和成熟程度。就階級鬥爭發展程度最為充分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說,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可區分為經濟鬥爭、政治鬥爭、思想鬥爭三種基本形式。經濟鬥爭是工人為實現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的要求而向個別資本家進行的鬥爭。罷工是經濟鬥爭最重要的手段。工會是在這種鬥爭中產生的無產階級最初的組織形式。經濟鬥爭作為無產階級鬥爭的最初形式,起著動員、組織、教育工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著無產階級的貧困化過程。但是經濟鬥爭並不能觸及資本主義剝削的根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必須開展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包括從利用資產階級民主制,開展無產階級自己獨立的政治活動,到奪取政權的廣泛領域,鬥爭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治鬥爭要求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整體投入鬥爭,通過鬥爭維護和實現無產階級整個階級的根本利益,要求建立自己階級的最高組織形式即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鬥爭是比經濟鬥爭更高形式的階級鬥爭。思想鬥爭或理論鬥爭也是無產階級鬥爭不可缺少的形式。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思想鬥爭方面的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工人群眾,使他們從"自在的"階級變為"自為的"階級,擺脫和抵制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並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戰勝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政治鬥爭為核心的三種基本形式在階級鬥爭的實際程序中互為前提、互相滲透,形成階級鬥爭的更為具體多樣的形式,諸如隱蔽的和公開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議會的和非議會的等等。無產階級只有善於從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鬥爭形式,才能完成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

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鬥爭

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是無產階級在新形式、新條件下繼續進行階級鬥爭的強有力的工具。過渡時期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主要是同農民等其他勞動階級結成鞏固的聯盟,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鎮壓已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反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由於國際國內各種複雜的原因,雖然剝削階級作為階級被消滅了,但在一定階段上還有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從經濟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進行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廣大人民群眾同這些敵對分子的鬥爭仍然是階級鬥爭的表現。如果考慮到一個國家內出現有兩種政治制度,即全國範圍內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區域性範圍內的資本主義制度同時存在的局面,階級鬥爭就會表現出更為複雜的情況。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情況表明,階級鬥爭已經不再是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它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階級鬥爭不是無產階級的目的,而是無產階級實現自己最終目標的手段。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歷史上最後的階級鬥爭,隨著階級鬥爭的國內和國際根源的消滅,階級鬥爭將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書目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馬克思:《致約·魏德邁(1852年3月5日)》,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