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諺

[拼音]:Fangao

[英文]: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荷蘭畫家。主要活躍於法國,繼印象主義之後在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革新者,與P.高更、P.塞尚齊名,通常被人們稱作後印象主義。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的津德爾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歐韋自殺身死。他於16歲完成學業後開始經商,在古皮爾藝術公司當職員,先後在該公司的海牙、布魯塞爾、倫敦的分店和巴黎的總公司工作。後因失戀和熱衷於宗教,拋棄經商,1878年進入布魯塞爾的一個新教教會學校的短期培訓班,以後在礦區傳教。由於口才不好和工作過於認真,被教會解僱。繼而在其兄弟泰奧的幫助下,開始學畫,曾得到他的表姐夫A.莫夫的指點。早期畫風寫實,受荷蘭傳統繪畫與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來到巴黎,結識H.de圖盧茲-洛特雷克、E.貝爾納、P.西涅克、高更和其他印象主義畫家,並接觸到日本的浮世繪作品,視野大為開闊,色調也變得明亮起來。1887年,凡高兩次在勞工階級的咖啡館和飯館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他厭倦巴黎的生活,嚮往陽光更為明亮燦爛、色彩更加強烈瑰麗的法國南部。這時,他對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的畫風也有所懷疑。自1888年春至1889年夏,他住在阿爾勒。在阿爾勒,他寫道:“我發現,在巴黎學到的東西正在消失。我正在返回到我在農村時和接觸印象主義以前的思想,倘若印象主義批評我的畫風,我不會感到驚奇,因為我從E.德拉克洛瓦的思想中得益的超過了他們。為了更真實地表達我見到的東西,我更自由地運用色彩,使其更具表現力”;“今天我們要求的,是一種在色彩上特別有生氣、特別強烈和緊張的藝術”。他還以肖像為例,說明畫家在忠實於物件的同時,要用誇張的手法,更有力地表達作者的主觀感受。

凡高試圖在阿爾勒組織一個與其他畫家合作的社團。1888年10月,高更應邀來阿爾勒與凡高同住,可是由於性格不和與藝術追求不同,他們之間很快出現矛盾,甚至相互不能容忍,合作不歡而散。同年12月,凡高因精神失常,割下自己的一隻耳朵。從此,他的病時好時壞,於1889年夏進聖雷米精神病院休養。1890年5月出院,途經巴黎,稍休息後,遷居瓦茲河畔歐韋,接受P.-F.加歇醫生的監護。7月曾去巴黎探望泰奧一家,並會見圖盧茲-洛特雷克。返回後因舊病復發,於7月27日開槍自殺,29日清晨離世。

凡高早期接觸社會下層,對勞動階層的生活有所體驗,曾經想當農村畫家,表現農民和城市的生活。1885年,他創作《食土豆者》,是以貧苦的農民生活為題材的,為作此畫,他繪製了約50幅農民頭像。他在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影響下創作的風景畫如《塞納河濱》、《帶菸斗的人》等,是轉折時期的作品。凡高創作的成熟期是1888年到阿爾勒以後,他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版畫的啟發,大膽地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阿爾勒時期的名作有《向日葵》、《郵遞員魯蘭》、《椅子和菸斗》、《咖啡館夜市》、《抽著菸斗、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等。雷米時期和在瓦茲河畔歐韋創作的作品,著名的有《星光燦爛》、《凡高在阿爾勒的臥室》、《加歇醫生》、《歐韋的教堂》等。

凡高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真正承認。1888年,由於泰奧的幫助,他的3幅油畫和數幅素描,才得以在獨立沙龍展出。1890年,他在布魯塞爾20人展覽會上的一幅作品《紅色的葡萄園》被人收購,這是他在世時唯一售出的作品。凡高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難以為世人接受。但是,他對西方20世紀的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充分認識作者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地抒發內心的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的因素──這是凡高的藝術對後人的啟示。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派,都曾經受益於凡高的藝術。

凡高給貝爾納和泰奧的信件於1893年開始發表。在這些信件中,他發表了許多精闢的藝術見解。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建有凡高美術館。

參考書目

[美]歐文·斯通著,劉明毅譯,《渴望生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Pierre Cabanne,Vɑn Gogh, London and New York,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