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

[拼音]:Siku Quanshu

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叢書。修於清朝乾隆年間。全書因抄成時間不一,其間又因撤毀、補入等情況,故其卷數並不完全相同。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原文津閣本統計,共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萬六千三百零四冊。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下諭開館修書。盡十年之力,到四十七年,第一部書基本告成。以後又陸續分抄幾部,並檢查全書,撤毀和補充了一些書籍。直至五十八年才全部完成。全書按照西漢以來歷代沿用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纂,每大部又分若干類,類下細別為屬。四部分類:經部有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史部有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集部有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典五類。全書除收錄中國曆代各種典籍外, 還有朝鮮、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際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述。全書共抄錄七部,分別貯於北京內廷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於京師翰林院。

鑑於全書卷帙繁多、翻閱不便,當時曾選錄其中一部分,約四百七十三種,編為《四庫全書薈要》。後又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對收入全書的各類圖書,或雖未著錄卻有存目的六千八百一十九種書籍,都以提要形式一一作出評介。其編簡本稱《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共二十卷。在修書過程中,清廷還查禁了一批書籍,分全毀和抽毀兩種。禁燬的書籍,總數十分可觀,但歷來無準確統計。浙江省編《禁書總目》、河南省編《違礙書目》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七部全書中,文源、文宗和文匯三部藏書,連同原翰林院副本,已全部毀於戰火。現存四部中,文淵閣本貯於臺灣,餘均在大陸。1935年,商務印書館根據文淵閣本,影印出版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69至1975年,臺北商務印書館又陸續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共十二集。

參考文章

[典籍大全]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素材《四庫全書》的由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