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法

[拼音]:Patiya Diguo

[英文]:Parthian Empire

伊朗古代奴隸制王國(公元前247~公元224)。帕提亞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在波斯帝國和塞琉西王國時期是一個省。公元前 3世紀前期,遊牧的達海部落聯盟的帕爾尼部從今錫爾河流域遷徙到帕提亞,與當地居民融合。公元前 247年,帕爾尼部的首領阿薩息斯殺死塞琉西王國的總督,以尼薩(今蘇聯土庫曼共和國阿什哈巴德)為都城,建立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安息,西方史家稱之為帕提亞。(見彩圖)

帕提亞建國後,隨著國土擴張,屢次遷都。阿薩息斯之弟和繼承者梯裡達底(?~公元前211在位)遷都至裡海東南的赫卡通皮洛斯。米特拉達梯一世(公元前171 ~前138在位)於公元前 147年遷都埃克巴坦那(今哈馬丹)。米特拉達梯二世(公元前 123~前88在位)於公元前90年遷都泰西封。後二王是帕提亞帝國的真正締造者。米特拉達梯一世即位後,首先進攻中亞的巴克特里亞王國,鞏固東境;繼而西進,佔領米底及伊朗西北部各省,最後於公元前 141年進入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這時帝國西以幼發拉底河為界,與羅馬對峙;東北與康居和大月氏相接;東南佔有坎大哈,遠抵印度邊境。帕提亞是橫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經濟上因過境貿易而得到好處。為此帕提亞與中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公元前 115年,漢朝遣使節至帕提亞,米特拉達梯二世令二萬騎迎於東界。公元87年,帕提亞王遣使來中國獻獅子、苻拔。101年帕提亞王滿屈又遣使獻獅子及條支大鳥。148年,王子安清(字世高)來中國傳佈佛教,譯經多種。

在西面,帕提亞面對滿懷敵意的羅馬,公元前53年,羅馬統帥M.L.克拉蘇·迪弗斯率軍強渡兩國邊界幼發拉底河,結果在卡爾萊大敗,克拉蘇·迪弗斯及其子被殺。此後3個世紀內,帕提亞和羅馬仍時有戰鬥。

公元1世紀初,帕提亞進入所謂“反希臘化”時期。在此以前,帕提亞的統治階級追求希臘方式的享受,使用希臘語文,欣賞希臘戲劇,崇尚希臘風習;但被征服地區絕大部分並未被希臘文化所滲透,一直保持古來的伊朗文化傳統。當帕提亞王權衰落,各省總督和部落首領紛紛獨立時(公元1世紀中葉以後有18個小王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主流。希臘語地名馬爾吉安納的安條克改為固有的伊朗語木鹿;沃洛加西斯一世(公元51~80在位)時的錢幣不用希臘文而改用阿拉馬·帕提亞文。同時,帕提亞人接受了瑣羅亞斯德教,並於公元 1世紀編成該教經典《阿維斯陀》最早的篇章。

帕提亞最後一個王是阿爾達班五世(約213~224在位)。他打退入侵的羅馬人,並攻入羅馬境內,迫使羅馬皇帝以重金乞和。這時法爾斯的薩珊家族已經興起,阿爾達希爾一世拓境北至伊斯法罕,東至克爾曼。阿爾達班五世與阿爾達希爾一世3戰,於224年在伊斯法罕西北之霍爾米茲達幹陣歿,帕提亞帝國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