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

[拼音]:dianzi zhencha

[英文]:electronic reconnaissance

搜尋、截獲、識別、定位和分析空中輻射的電磁能量,以掌握對方輻射源的技術特性、威脅程度和兵力部署變動等情報的電子技術。電子偵察是電子對抗技術的組成部分。

作戰系統的效能越來越依賴於先進的電子系統,而通訊、雷達、無線電導航和制導等電子系統,都要向空中發射具有一定能量和資訊的電磁波。同時,空間還存在著對方無意輻射的電磁訊號,從而形成了一個電磁訊號空間。電子偵察就是在遠距離上直接通過對傳播於空間的對方有意或無意輻射的電磁訊號的截獲和分析,收集有關對方輻射源的特性、能力和意圖等資訊,藉以監視對方電磁頻譜活動,查清對方的電子環境,從而獲得有價值的情報進行作戰支援。輻射源的特性通常可用其特徵引數來表徵。每種輻射源都有自己的特徵引數。例如,雷達的特徵引數主要有:射頻及其變化特性、功率電平、脈衝重複間隔及其調製特性、脈衝寬度及其調製特性、脈內頻率或相位調製特性、天線掃描型別、掃描週期、方向圖和極化特性等。通訊訊號的特徵引數主要有:工作頻段、載波頻率、調製樣式、訊號持續時間、功率電平、通訊體制和發射機位置等。電子偵察根據所偵測到的訊號特徵引數即可識別輻射源,並推斷其用途、能力和威脅程度。電磁訊號空間環境存在著大量輻射源。它們分佈在寬廣的頻域和空域內,而且工作體制繁多,波形複雜多變,各種電磁訊號在頻域上擁擠,在時域上密集交疊。因此,電子偵察從密集複雜的電磁訊號環境中截獲和識別輻射源實際上是相當複雜的。電子偵察系統的輸入端,通常是由多個輻射源交疊在一起所形成的訊號流,它們的工作頻率、到達方向、到達時間、調製樣式、輻射時間、訊號強度、極化形式和地理位置等都是未知的。為了查明輻射源的特性及其能力,電子偵察系統首先要正確地發現訊號的存在。這就要求被偵察的輻射源正在向電子偵察系統方向產生足夠時間的輻射,而電子偵察系統必須在方向上、頻率上和極化上對準被偵察的輻射源,並且要有足夠的靈敏度。其次,電子偵察系統在發現訊號的同時,需要利用各輻射源的不同特徵,將各輻射源從密集複雜的訊號流中分離出來,把有用訊號與其他訊號分開,即進行訊號分選或分類,並精確地測定和分析各輻射源的特徵引數。然後,與資料庫中已存入的輻射源引數表進行比較,對輻射源進行識別,推斷其用途和能力,顯示和記錄輻射源的特徵引數、型別、威脅程度和可信度等並確定輻射源的優先等級,供指揮員使用,或自動引導干擾系統進行工作。同時,根據不同位置測定的到達方向或到達時差,可以確定輻射源的地理位置。根據需要,對記錄的資料還可進一步進行綜合分析。因此,電子偵察系統實質上是一種對電磁訊號環境進行取樣、分析和處理的資訊系統,一般都具有對電磁輻射訊號進行探測、分選、分析、識別、定位和記錄等功能。為了能在密集複雜的電磁訊號環境中快速截獲和識別輻射源,通常要求電子偵察系統具有頻段寬和方位覆蓋寬、截獲概率高、截獲時間少、靈敏度高、動態範圍大、測頻和測向精度高、響應速度快、頻率和方向分辨力高、訊號分選和分析能力強、虛警率低、識別可靠性高、干擾訊號抑制好及定位精度高等特性。

根據被偵察物件的不同,電子偵察可分為通訊偵察、雷達偵察、導航偵察、導彈制導偵察和光電偵察等;根據任務和用途的不同,可分為電子情報偵察和電子支援偵察。

電子情報偵察

屬於戰略偵察,是通過有長遠目的的預先偵察來截獲對方電磁輻射訊號,並精確測定其技術引數,全面地收集和記錄資料,認真地進行綜合分析和核對,以查明對方輻射源的技術特性、地理位置、用途、能力、威脅程度、薄弱環節,以及敵方武器系統的部署變動情況和戰略戰術意圖等,從而為戰時進行電子支援偵察提供資訊,為己方有針對性地使用和發展電子對抗技術,制定軍事作戰計劃提供依據。為了不斷監視和查清對方的電子環境,電子情報偵察通常需要對同一地區和頻譜範圍進行反覆偵察,而且要求具有即時的與長期的分析和反應能力。但是,它主要著眼於新的不常見的訊號,同時證實已掌握的訊號,並瞭解其變化情況。由電子情報偵察所收集的情報力求完整準確,利用它可以建立包括輻射源特徵引數、型號、用途和威脅程度等內容的資料庫,並不斷以新的資料對現行資料庫進行修改和補充。通過電子情報偵察所獲得的情報,可分為輻射情報和訊號情報兩類。輻射情報是從對方無意輻射中獲得的情報;訊號情報是從對方有意輻射的電磁訊號中獲得的情報。訊號情報一般可分為通訊情報和電子情報。通訊情報是從通訊輻射中獲得的情報,涉及通訊資訊、加密和解密原則等,其資訊價值高,保密性強。電子情報是從非通訊訊號中獲得的情報,主要是從雷達訊號中獲得的情報。其他作為電子情報源的訊號還有:導航輻射和敵我識別訊號、導彈制導訊號、信標和應答機訊號、干擾機訊號、高度計訊號和某些資料通訊網訊號等。

電子支援偵察

屬於戰術偵察,是根據電子情報偵察所提供的情報在戰區進行實時偵察,以迅速判明敵方輻射源的型別、工作狀態、位置、威脅程度和使用狀況,為及時實施威脅告警、規避、電子干擾、電子反干擾、引導和控制殺傷武器等提供所需的資訊,並將獲得的現時情報作為戰術指揮員制定當前任務的基礎,以支援軍事作戰行動。對電子支援偵察的主要要求是快速反應能力、高的截獲概率,以及實時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電子偵察不是直接從敵方輻射源的使用者或設計者獲得情報,而是在離輻射源很遠處,依靠直接對敵方輻射源的快速截獲與分析來獲取有價值的情報。電子偵察本身並不輻射電磁能量,因而具有作用距離遠、偵察範圍廣、隱蔽性好、保密性強、反應迅速、獲取資訊多、提供情報及時和情報可靠性高等特點。但是,電子偵察也有其侷限性,主要是完全依賴於對方的電磁輻射,而且在密集複雜的電磁環境中資訊處理的難度較大。

為了適應日益密集複雜的電磁訊號環境,電子偵察系統已由早期人工控制的簡單的電子偵察裝置,發展為由計算機控制的、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可自動截獲、識別、分析、定位和記錄的多功能電子偵察系統。其技術發展趨勢主要是:廣泛採用小型、高速、大容量的計算機和處理機,進一步提高電子偵察系統對密集、複雜訊號的資訊處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對訊號環境的適應能力;進一步研製快速反應、靈活的綜合多功能系統;探索新的訊號截獲方法;擴充套件偵察頻段;加強對毫米波和光電裝置的偵察能力;進一步開展對精確定位-打擊系統的研究,以及加強電子偵察的戰術運用方法的研究等。

參考書目

Richard E. Fitts,The Strategy of Electromagnetic Conflict,Penishla Pub.,Los Altos,Calif.,1980.

Richard G. Wiley, ElectronicIntelligence:The Analysis of Radar Signals,Artech House,Dedham,Mas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