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

[拼音]:shilafa

[英文]:cire purdue, lost-wax process

古代金屬鑄造的一種方法。用蠟製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範,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此法屬於“熔模鑄造”範疇,在古代多用於鑄造具有複雜形制的鑄件。一般認為,埃及早在公元前第三千紀中葉已用失蠟法鑄造金屬飾物,古代印度、希臘用失蠟法鑄造出精美生動的青銅像。公元16世紀初義大利著名匠師切利尼(B.Cellini, 1500~1571) 詳細記述了失蠟鑄像的工藝過程和所用工料。

中國已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禁(約公元前六世紀)。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尊、盤透空附飾(約公元前五世紀),空間結構繁複齊整,鑄作精緻。這些器件獨具的技術特點和藝術風格表明製造這些鑄件的失蠟法是中國古代鑄師獨立創造的。戰國以後,失蠟法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除鼎、彝外,還用於鑄造印璽、樂鍾、佛像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貯貝器、飾件等。唐初鑄開元通寶,曾以蠟模進呈,可能用於鑄造樣錢。

傳統失蠟法的具體工藝記述,首見於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元代設失蠟提舉司,專管失蠟鑄造。失蠟法在長期應用過程中,發展出多種工藝型別。用撥塑的方法制作蠟模的,在明清時期稱為撥蠟法。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的銅像、銅獅(圖1)等,代表著明清時期撥蠟法的技藝水平。萬壽山銅亭的部分構件也是用撥蠟法鑄造的。由文獻檔案和實地調查得知,模料為蜂蠟、石蠟和松香,用植物油調製,經反覆拉拔得到良好的塑性。造型時用澄泥漿、紙漿泥或馬糞、麻刀泥分層塗掛(圖2)。中、小型鑄件在窯中化蠟、焙燒、趁熱澆注。大型鑄件,如《天工開物》載“萬鈞鍾”(圖3),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蠟和牛油配製,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蠟料和銅料的比為一比十。金屬液通過槽道澆注。對於批量大的器件,為提高工效,先把蠟片在樣板上壓印出花紋,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譜》載明代鑄宣德爐用黃蠟作模坯。有些鼎、爐需要量大,當已採用此法。大量史實表明,失蠟法在中國延續不斷地應用,至近代仍廣泛流傳於北京、山西、內蒙古、江蘇、廣東、雲南、青海、西藏等省區。佛山、蘇州等地現仍用上述傳統技法制作藝術鑄件。(見彩圖)

參考書目

Leslie Aitchison,

A History of Metals, MacDonald & Evans Ltd.,London,1961.

華覺明:《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載《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