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社會實踐報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社會實踐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社會實踐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對過去的大學生來說,大學校園裡有一股無形的壓力,大家都為未來而拼搏著,談戀愛似乎顯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華而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社會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平和的大學校園成為培植愛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

  李大釗說過:“兩性相愛,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應保持它的自由,神聖和崇高。”

  四年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主題,大學生的心裡也總是激盪著愛情的漣漪。那麼大學生應怎樣把握自己,處理好大學中的戀愛問題呢?

  大學時代是人生美好的時光,對愛情的豔麗花朵,要悉心照料才會綻放的更加絢爛多彩。當代大學生面對愛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澀,更多的表現出對愛情的強烈嚮往和追求。大學生談戀愛,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對此,我們組織了一次調查,來解決心中的疑惑。在對各系學生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瞭解到許多同學的真實想法,對待愛情,他們各抒己見。

  1、使生活豐富多彩,擺脫生活上的寂寞

  上大學以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重新面對一個環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朋友,找一個可以聽自己傾訴的朋友。大部分同學認為異性交往起來往往比同性要容易,當兩個人交往加深時,也就不可避免地會發展成為特殊關係,這樣,擁有了愛情,自然週末裡便會有人陪你逛街,平日裡也會有人陪你一起上自習、吃飯,於是,你便遠離了寂寞。於是,認為兩個人的世界遠遠比一個人的世界精彩。

  2、思想比較純潔,為了尋求真愛

  據調查,49.3%的大學生在選擇戀人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好一個人非常重要,因為當你選擇一個人時,就意味著你選擇一種生活,一種生命。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著一場災難。”

  有60.7%的大學生戀愛是為了尋覓真愛,他們堅信“真愛無敵,真愛無言,真愛無限,真愛無悔。”

  有的同學認為,在大學裡如果遇到合適的,絕對不能放過,否則會成為一生中的遺憾。

  3、當學習與愛情相沖突時,該怎麼辦

  高年級的學生認為這個問題很現實。管理系一位大四的學姐說:“太浪費時間了,我想考英語六級,還要考研。馬上就進入社會了,學點東西才是最主要的,不要以後悔。”“現實一點好,先解決好大學裡所要做的事。”大三的一名班幹部這樣說。所以在這些同學眼中,學習還是比戀愛重要,但他們的'說法有點偏,學習與戀愛真的就那麼相牴觸嗎?

  所以也有不少同學以為“學習也不是孤立的,戀愛當然要面對。若你們在校園註定有一段邂逅,你要刻意避開嗎?”可見,他們的看法還是較全面的,戀愛也並不見得就會給學習帶來阻力,學習上的失利也不能歸罪於戀愛。

  對大學生來說,如果與愛情在大學時代相逢,那就應用心呵護,倍加珍惜。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係,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生的祝福.要珍視愛情,也要珍視事業,記住歌德的名言:'理想和愛情是偉大行為的雙翼。'

  4、對於失戀,又有何看法

  大學生戀愛猶如空中樓閣一般,缺乏經濟基礎,社會基礎,所以導致成功率不高,最後走到一起的並不多,這就表明要經歷失戀的人群還很廣。在調查中發現,有78%左右的學生能正確面對失戀。有的同學認為:“失戀,是人生交響樂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豐富著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怕失戀,怕自己的戀愛失敗,怕失去已得到的東西。這樣的同學則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現,戀愛難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嗎?沒有了愛情,友情、親情依然還會陪伴著你。

  失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視失戀。

  5、愛情與事業,就輕孰重

  在調查中,我們提出“畢業後是先找工作還是先穩定感情”這個問題。有89.4%的大學生都不假思索的選擇了前者,有65.9%的學生認為愛情應該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一位戀愛中的男生說:“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事情,使自己多有些本事。”這說明,在大學生心中,事業還是重於愛情的。當然這並不是說為了事業可以拋開愛情,但愛情必須是建立在事業的基礎之上的。的確,愛情的建立離不開基礎,“萬丈高樓平第起”,戀愛也是如此。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生,有責任創造新型的,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共產主義道德要求的愛情方式和行為,能體現出戀愛的純潔和高尚,做到既不古板又不輕率,既熾熱、活潑、豐富又理智和深沉,使戀愛雙方都能獲得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大學生擁有正確的戀愛觀將對他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對於在大學生中出現的戀愛現念,我們要正確對待,積極引導。尤其要學會理性的處理好因愛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與選擇。擁有正確的戀愛觀,合理戀愛,才能讓自己的大學生活因愛情而錦上添花。

  註釋:(1)李大釗《人民日報》

  (2)歌德:《歌德語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