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纖維染色

[拼音]:Handai yamu

[英文]:Han burial case on cliff

中國東漢時期在崖壁上開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佈於四川、湖南、江西、貴州等地,以四川地區最多。根據崖墓平面特徵及規模可分為三類:

單室墓。僅有一個墓室的崖墓,一般深為3~5米,寬1.5~2米,高約1.7米。單室墓數量較多,形制簡單,為當時平民階層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單室墓一側或兩側設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單室墓還在墓壁上鑿出壁龕和灶臺。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縣牧馬山發現的第13號墓即屬此類。

重室墓。比單室墓多一個前室,是當時宅第“前堂後室”佈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單室墓差不多,後室為置棺處。如牧馬山第17號墓。重室墓也有帶耳室的,耳室一般設在後室的一側或兩側。墓中耳室較多的,是族葬的表現。前堂後穴墓。此類墓規模較大。特點是入口部分有一較高大的享堂,後部開鑿1~4個墓穴不等,而以前堂雙穴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組成,多附有耳室。墓的寬大前堂,把後部並列的墓穴統一起來,為供整個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開,或立1~2個石柱。如四川省樂山縣白崖第 45號墓(圖1,圖2),宜賓縣黃傘溪崖墓等。這種後部墓穴並列的方式,是受崖墓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結果。有的前堂後穴墓還採取分期建造,為後代留出開鑿墓穴位置。

崖墓的形式、平面佈置、立面、細部直到墓室的內部佈置都仿塵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後室,象徵人間住宅的前堂後室。入口處的墓門仿宅門的木構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飛簷。有的在門旁還雕有門闕。此外墓室內壁面有隱出的仿木構件,如有的將牆面劃分成方塊示意外露的木牆骨,壁面上部刻隱出的斗栱,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間,以石柱斗栱分隔成兩個空間。還有在墓室壁面鑿出壁龕和灶臺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從這些可以瞭解到漢代木構建築的概貌。

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紀,蜀漢時已趨衰落,至南北朝時則成為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