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理論

[拼音]:shuilu yunshu

[英文]:water transportation

以船舶、排筏等作為交通工具,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沿航線載運旅客和貨物的一種運輸方式。

水路運輸歷史悠久。人類在上古時代已經使用天然水道從事運輸。最早應用的水上運輸工具是獨木舟和排筏,後來製造出木板船。據記載,公元前4000年就有了帆船。15~19世紀中葉,是帆船的鼎盛時代。1807年用蒸汽機驅動的船舶出現後,水路運輸工具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見運輸船舶發展史)。目前世界商船隊中已有種類繁多的各種專用運輸船舶,水路貨物運輸仍是一些國家國內和國際貨物運輸的重要形式。80年代初一些國家水路運輸的貨物週轉量在各該國家各種運輸方式總貨物週轉量中所佔比重約為1/5至 1/8,個別國家超過1/2,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特點

水路運輸的優點是運載能力大,成本低,生產率高,能耗少,投資省。80年代初,歐美一些國家的內河貨運密度比鐵路高2至3倍;水路運輸的單位運輸成本為鐵路的1/8至1/4;內河運輸全員勞動生產率比鐵路高50%以上,而海運比鐵路高數倍;內河內燃機推船油耗量為鐵路機車的60%左右;內河每千噸公里所佔用的固定資產約為鐵路的 1/3。中國水路運輸,尤其是海運,在運載能力、成本、生產率、能耗、投資等方面的技術經濟指標都優於其他運輸方式。但是水路運輸也有弱點:速度慢,環節多,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機動靈活性差等。

分類

水路運輸有多種分類方法。按貿易種類,水路運輸可分為外貿運輸和內貿運輸。外貿運輸係指本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運輸;內貿運輸係指本國內部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運輸。按航行區域,水路運輸可分為遠洋運輸、沿海運輸、內河運輸、湖泊(包括水庫)運輸。遠洋運輸係指國際間的運輸,以外貿運輸居多;沿海運輸係指幾個鄰近海區間或本海區內的運輸,以內貿運輸為主;內河運輸係指在一條河流(包括運河)上或通過幾條河流的運輸,一般為國內運輸,但如屬於流經數國河流,例如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等,在這種河流上也有國與國間的運輸;湖泊運輸係指一個湖區內的運輸,大多屬於國內運輸,但在像美國、加拿大兩國間的五大湖這樣的湖區內也有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運輸。按運輸物件,水路運輸可分為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旅客運輸有單一客運(包括旅遊)和客貨兼運之分(見水路旅客運輸)。貨物運輸按貨類分有散貨運輸和雜貨運輸兩類,前者係指無包裝的大宗貨物如石油、煤炭、礦砂等的運輸(有時散貨運輸是專指幹散貨如煤炭、礦砂等的運輸);後者係指批量小、件數多或較零星的貨物運輸。按運輸工具,水路運輸可分為船舶運輸和排筏運輸(包括木排和竹排)。按船舶營運組織形式,水路運輸可分為定期船運輸(見班輪運輸)和不定期船運輸。定期船運輸是選配適合具體營運條件的船舶,在規定航線上,定期停靠若干固定港口的運輸;不定期船運輸係指船舶的執行沒有固定的航線,而是按照運輸任務或按租船合同所組織的運輸。定期船運輸和不定期船運輸兩種營運組織形式是相輔相成的。

基本設施

水路運輸的基本設施包括船舶、港口和航道。

船舶

船舶是水路運輸的主要工具。據1984年7月1日勞氏船級社統計,100總噸以上的海運商船全世界共有76000多艘,41800多萬總噸,68300多萬載重噸。內河運輸船舶數以千萬噸計。運輸船舶按運輸種類可分為客船(包括客貨船)、雜貨船、液貨船(包括油船、液化氣船等)、散貨船、兼用船、集裝箱船、滾裝船、載駁船、冷藏船、多用途船、自卸船、重件運輸船等;按有無自航能力可分為機動船(貨船、拖船、推船等)和非機動船(駁船);按動力裝置可分為蒸汽機船、內燃機船、汽輪機船和核動力船等;按推進裝置可分為螺旋槳船、噴水船、水翼船、氣墊船等。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運輸船舶的船舶效能、動力裝置、推進方式、船舶裝置、船舶自動化、通訊導航、打撈救助、船藝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更新,取得很大的發展。

港口

港口是水路運輸中船舶停泊、裝卸貨物和上下旅客的樞紐。80年代初,全世界用於國際貿易的港口有2000多個,其中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的約200個,1000萬噸以上的有80多個,5000萬噸以上的有14個。荷蘭鹿特丹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2億多噸;上海港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突破 1億噸。港口碼頭有專用碼頭和通用碼頭之分。專用碼頭係指用於裝卸單一貨種如石油、煤炭、礦砂、集裝箱等的碼頭;通用碼頭係指用於裝卸幾種貨物的碼頭,一般以雜貨居多。為適應旅遊事業的發展,一些國家還建有專用的客運碼頭。各國在新建或改建港口時,都很重視港口的合理規劃,從近期和遠景的客流、貨流分析,確定港口的總體佈置,包括進港航道、港池、泊位、錨地、防波堤等的佈置。設計碼頭時,應著重注意裝卸工藝、裝卸機械、倉庫堆場、集運疏運、防止汙染等問題。

航道

航道是水路運輸的基礎。全世界內河通航里程約50萬公里,一些航運發達國家較早進行河流的綜合開發和利用,統籌考慮航運、防洪、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大力整治航道並使之渠化(見渠化工程),重視內河航道網的建設,制定分期實施的長遠規劃。中國內河航道里程近11萬公里,近年來制定了主要通航河流的近期和遠期航道規劃,進行了有計劃的治理,以提高內河航道的通過能力。為適應海洋船舶大型化的趨勢,各國對海港的進港航道和港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疏浚和拓寬工程。

經營管理

社會主義國家的水路運輸以計劃經濟為主,實行計劃運輸、合理運輸和負責運輸的原則。水運企業以全民所有制為主,允許集體和個體運輸企業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航道和港口大多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控制,航運和裝卸企業以私營居多。在水運經濟和管理工作中,航運發達國家對於航運排程、計劃編制、財務會計、業務統計、科學技術情報資料的整理和檢索等方面,都廣泛地使用電子計算機。中國自70年代後期開始,也在水運經營管理工作中,在航運和港口中應用電子計算機。

發展趨勢

水路運輸的發展趨勢分述如下。

客運方面

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島國的水路客運仍將在現有水平上有所發展;發達國家的水路客運將以旅遊為主。

貨運方面

大宗貨物的散裝運輸,件雜貨的集裝箱運輸,將是水路貨物運輸發展的主要趨向。世界各國對石油、煤炭、礦石、糧食等大宗貨物實行散裝運輸已很普遍,對件雜貨採用集裝箱運輸的比重日益增加。近年來,一些國家開始研究對煤炭、礦石實行漿化運輸。

船舶方面

海洋運輸船舶今後仍將沿著專用和多用途並舉的方向發展。內河運輸船舶則視航道條件、貨物種類和批量大小,發展分節駁頂推船隊和機動貨船,在一些地區拖帶船隊將繼續使用。客運船舶除旅遊客船外,高速的水翼客船和氣墊客船將得到發展。

港口方面

港口建設將同工業區的發展緊密結合,將建設大量深水專業化碼頭。裝卸裝置和工藝將向高效率和專用化方向發展。通過疏浚,進出港航道和碼頭前沿水深將獲得改善,將開闢較寬廣的船舶調頭區和錨泊地。突堤碼頭將會拓寬,以保證有足夠的倉庫和堆場。順岸碼頭後方將闢出足夠的陸域。水陸聯運、水水聯運將得到發展,以增大港口的集疏運能力。

航道方面

在通航河流上應以航運為主,結合發電、灌溉、防洪、供水、漁業等方面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航運網的規劃和建設會受到充分重視。將重視現場觀測,採用河道港口工程模型試驗,應用電子計算機,來確定航道疏浚和整治以及港口工程的設計和施工。

經營管理方面

船舶選型、裝卸工藝和裝置選型以及運輸組織方案的確定,均將從全域性出發,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通過技術經濟論證進行分析比較,選出最優方案。應用系統工程、全面質量管理等方法進行科學管理,用現代化管理手段──電子計算機收集、儲存、處理水運經濟管理工作中的資訊,進行水路運輸計劃的綜合平衡和技術經濟預測,力求在水路運輸生產過程中以最少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水運事業的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大陸海岸線18000多公里,島嶼海岸線14000多公里,流域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河流有5000多條,大小湖泊有 900多個。

中國是世界上水路運輸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據記載,中國在公元前2500年已經制造舟楫,從事水運。早在商代即已出現帆船運輸。春秋吳國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開鑿了世界上第一條運河──胥溪,全長100多公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挖成長30多公里的靈渠,連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靈渠上的斗門(又稱陡門),堪稱世界上最早的船閘。舉世聞名的大運河,肇始於春秋吳國,以後經歷代特別是隋、元兩代的大規模開鑿,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長1794公里。8~9世紀,唐代對外運輸絲綢及其他貨物的船舶,直達波斯灣和紅海之濱,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北宋時為增加糧食載運量和提高結構強度而建造的對槽船,是當今航運發達國家所用分節駁船的雛型。12世紀初,中國首先將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導航。15世紀初至30年代,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巨大船隊七次下西洋,經歷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凡此表明,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水路運輸事業不論在對本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方面,或是在開展對外貿易和國際交流方面,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尤其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帝國主義入侵以後,中國水運事業的發展受到了阻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水運事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30多年來,水路客、貨運量均增加16倍以上,旅客週轉量增加 9倍多,貨物週轉量增加約90倍(見表)。輪駁船總載重量噸位增加50多倍。沿海和長江港口吞吐量增加20多倍。其他諸如航務工程、船舶和港口機械修造工業、通訊導航、救助打撈、船舶檢驗、港航監督以及水運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等等,也都有較為迅速的發展。在全國各種運輸方式總貨物週轉量中,水路運輸的比重由5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80年代初的40%以上。海港和河港的對外貿易貨運量在總吞吐量中佔有的比重,由50年代後期的1/7增加到80年代初的1/4,沿海港口達1/3。目前中國的商船已航行於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中國當前已基本形成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水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