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編機

[拼音]:wuni tuoshui

[英文]:sludge dewatering

汙泥處理的一種方法。汙泥濃縮後,用物理方法進一步降低汙泥的含水率,便於汙泥的運送、堆積、利用或作進一步處理。脫水(幹化)有自然蒸發法和機械脫水法兩種。習慣上稱機械脫水法為汙泥脫水,稱自然蒸發法為汙泥幹化。方法雖異,但都是進一步降低汙泥含水率的措施。

自然蒸發法

將濃縮後的汙泥在晒泥場(又稱汙泥幹化場)上鋪成薄層,汙泥所含水分一部分自然蒸發,一部分滲入土壤。滲漏水經鋪在地下的排水管集中排走。這種方法可使汙泥的含水率由原來的96~98.5%降低到65~80%。這時汙泥已狀似溼土,沒有流動性,可作肥料。此法在乾燥少雨地區可以採用。

晒泥場多為平整的土地,用堤圍起,分成若干小塊。每小塊場地寬度不大於10米。圍堤上有輸泥槽,坡度為1~3%。輸泥槽上間隔一定距離開一放泥口。放泥口須加鋪砌,以免因長期沖刷而蝕損,也可使汙泥在場地上分佈均勻。如晒泥場土壤濾水效能較好,地下水位較低,可直接在土壤上幹化汙泥,否則須加鋪濾水層。濾水層的上層鋪砂或爐渣30~50釐米,下層鋪設礫石、墊層20~30釐米,濾水層下鋪設管徑為15~20釐米的排水管。兩排管之間的距離為1.5~6米,視墊層中礫石的孔隙度而定。管節間不做介面,便於滲水直接進入管內,再集中返回到生物處理構築物內進行處理。排水管下面還須用粘土壓實成為不透水層,以防止汙染地下水。汙泥由輸泥管運入幹化場,每次放泥厚度以20釐米為宜。兩次排泥間隔時間,稱為汙泥幹化週期,乾旱地區,幹化週期短,多雨地區週期長。夏季溫度高,蒸發量大,週期短,一般需要10天以上。

自然蒸發法方法簡單,易於管理,但佔地多,受氣候影響大,衛生條件差,對某些不易脫水的汙泥效果不好。

機械脫水法

在機械脫水以前,一般採用汙泥調節措施,以改善汙泥的脫水特性,提高效率。主要的調節方法是投加絮凝劑。將絮凝劑配成溶液加入汙泥中,可使沉澱量增加。也可投加高分子絮凝劑,如聚丙烯醯胺等。向汙泥中投加矽藻土,也可提高脫水效率。凍結-融化法是一種汙泥調節措施,能破壞汙泥的親水膠體結構,並大幅度提高脫水率。機械脫水法常用的方法有:

真空過濾法

機械型式較多,一般是用橫斷面為圓形的滾筒,外張濾布,部分浸入汙泥槽中。滾筒內抽為真空,部分水分透過濾布排出,汙泥被截留在濾布上,在滾筒轉動過程中脫落下來收集處理(見圖)。脫水後汙泥含水率可降低到80%左右。

加壓過濾法

有帶式壓濾、鼓式壓濾和板框壓濾等。汙泥用濾布擠壓脫水,採用壓力3~5千克力/釐米2。脫水後汙泥含水率可降低到65~70%左右。

離心分離法

離心機轉速為2000~4000轉/分,汙泥中固體物在離心作用下向離心機轉筒周壁上密集,並經固定在中軸上的螺旋葉片推出筒外收集。離心分離法的優點是容易操作,比上述兩種過濾法節省執行費用;但分離液中仍有50~60%的懸浮物,給後續處理留下一定困難。

機械脫水法佔地面積較小,不受氣候條件影響,脫水效果比較穩定,但需要裝置和動力,管理比較複雜。

汙泥經脫水後,含水率為65~85%,體積仍較大,還會繼續腐化。為了進一步降低含水率,可採用加熱乾燥法,稱為汙泥乾燥,加熱溫度約為300~400℃,使含水率降到10~15%,體積縮小,可以包裝運送。加熱可殺滅病原菌和寄生蟲卵,而仍能儲存汙泥的肥分。這種方法投資和管理費用高,能源消耗大,中國尚未採用。

參考文章

疊螺式汙泥脫水機工程優勢廢水治理影響離心式汙泥脫水機使用效果的因素廢水治理帶式汙泥脫水機和板框式汙泥脫水機的區別廢水治理汙泥脫水技術及裝置選型廢水治理汙泥脫水效能改善研究廢水治理改善汙泥脫水效能工藝廢水治理城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脫水效能研究廢水治理汙水廠絮凝劑耗藥量對汙泥脫水效能影響研究廢水治理汙泥脫水機工作原理廢水治理常用汙泥脫水裝置的應用效能對比廢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