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點電壓法

[拼音]:Dule Si

[英文]:Dule Temple

在天津市薊縣城內,建於遼統和二年(984)。寺中現存遼代建築有觀音閣和山門。這兩座建築在中國現存古代木構建築中建造時間是較早的,而結構精妙,藝術超群,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典範。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1932年建築學家樑思成調查測繪獨樂寺,是近代研究中國古代建築例項的開端。當時尚存有觀音閣前東西配殿、閣後韋陀亭、前殿、後殿、東西配殿。閣東一院正殿三間及迴廊為“坐落”,閣西四合院為僧院,均為清代所建。現在除有些塑像毀失,坐落迴廊不存外,餘仍保持當年調查時的情況。1972年在觀音閣下層發現四周壁面繪有十六羅漢像,觀其畫風,當為明代所繪。由此推測原閣內除十一面觀音及左右脅侍菩薩像外,各層壁面均繪有壁畫。

根據《日下舊聞考》引《盤山志》所記再建年代、規制並與現存其他唐、遼建築風格和技術作比較,可確認觀音閣、山門(及十一面觀音立像)建於遼統和二年。但文獻中既稱再建,可知原已有寺,創自何時,已不可考。《盤山志》提到的修建者尚父秦王就是官至西南面招討使、晉昌軍節度使的韓匡嗣。韓氏在遼代極為顯赫,原籍薊州玉田,獨樂寺很可能是韓氏一族的家廟。

用材

獨樂寺觀音閣各層用材大小不一,如以《營造法式》材等衡量,上下屋用材高27~25.5釐米,厚18釐米,足材高38.5釐米,均相當於二等材。平坐用材235×16釐米,足材高34.5釐米,相當於三等材。山門用材24×17釐米,足材高36.5釐米,也相當於三等材(見材份)。

山門

山門三間四架,總廣16.16米,心間廣6.06米,總深8.62米,平面長寬比近於2∶1,用四阿(廡殿)屋頂。心間平柱高4.34米,總高(至脊背)8.73米,總高為平柱高的2倍。簷出(包括出跳)2.59米,外形輪廓穩重舒展。採用殿堂分心鬥底槽結構形式(見大木作),兩次間中柱間壘牆分為內外間,兩外間各塑金剛像一座,兩內間各繪二天王像,心間內柱間安雙扇板門,空間利用緊湊得宜。內部徹上明造,樸實無華,以結構的邏輯性表現出藝術效果。

觀音閣

外觀五間八架,下層總廣19.93米,心間廣4.67米,總深14.04米,平面長寬比約為3∶2,用廈兩頭(歇山)屋頂;重樓,上下兩層間設平坐勾闌,總高19.73米,與總廣略成正方形。上層也有階基(即平坐鋪作)、屋身、屋蓋三部分,所以上下兩層是兩個完整的單層建築重疊而成的。下層自階基地面至平坐柱頭高8.54米,上屋自平坐柱頭至側面曲脊(即中平背)高8.71米。可知它的平面和立面各部分都有嚴整的比例。加以上下簷出3.32和3.16米(包括鋪作出跳),平坐挑出1.12米,使外形輪廓穩重而又輕靈舒展(見彩圖)。

觀音閣採用殿堂結構金箱鬥底槽形式,分內外槽。外槽四壁繪壁畫;內槽設木壇座,上立十一面觀音及二脅侍菩薩。下層七鋪作出四抄,平坐六鋪作出三抄,上層七鋪作出雙抄雙下昂(見斗栱)。下層、平坐、上層各分為柱額鋪作兩個構造層,加最上一個屋蓋構造層,共為七個構造層疊壘而成。除最上兩個構造層外,其餘五個構造層的內槽均不用樑栿,使全閣內槽成為一個筒狀空間,以容納高約16米的觀音像,充分體現了這種結構形式的分層、中空等主要特點。下層外槽於鋪作上安平,內槽鋪作外跳成為殿內平坐,此平坐沿內槽空井四面可環繞觀音像一週。外簷平坐層鋪作則為圍繞閣身外的走道,其下為下屋腰簷,平坐內槽柱間用編笆牆隔斷,而平坐外槽鋪作上即安設上屋地面板,所以平坐外槽成為一個暗層。又在平坐內槽四角自心間柱頭至側面中柱頭上增加一斜縫鋪作,使上層空井成為六邊形,而於斜縫鋪作所形成的四角上亦鋪設地面板,擴大了上層地面面積。上層鋪作之上用四椽明栿,除內槽心間安藻井外,全部安設平。這些結構形式及其處理手法,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可以適應各種使用要求,而各種變化,均產生於鋪作構造層。

閣的內部結構可分為四個層:從地面至下層柱頭,從下層柱頭至平坐柱頭,從平坐柱頭至上層柱頭,從上層柱頭至藻井頂。各個層高4.29米至4.45米,這正是建築層外觀的高度。又自觀音頭像髮際中作兩斜線向下,避開鋪作等構件,直至下層地面,恰為一等邊三角形。可見閣的外觀立面和室內空間(包括塑像)的構圖,是以結構為基礎經過縝密設計的。

參考文章

獨樂寺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建築獨樂寺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