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屈兒

[拼音]:Tang Qianling

[英文]:Qian Mausoleum of Tang dynasty

唐高宗李治和則天皇后武曌的合葬墓,在今陝西省乾縣北約6公里的梁山上。唐光宅元年(684)高宗葬於乾陵。武則天於神龍二年(706)合葬於此。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彩圖)

乾陵外觀

梁山三峰聳立,北峰最高,為地下墓室所在,墓道入口位於山南坡。南面二峰稍低,東西對峙,上立雙闕,為陵的天然門戶。陵原有內外兩重圍牆。據《唐會要》記載,當時有門、殿等建築物378間,今已無存。神道在一條南北走向的嶺脊上,北高南低,自南二峰之南第一對土闕起,至墓道入口長約 4公里。由南至北,排列有華表一對,飛馬、朱雀各一對,石馬5對,石人10對,石碑兩座。第二道門闕內,有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國內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者的石刻像61尊。內城四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雕刻手法簡練,神態威武。北門外還有石馬三對。

乾陵因山為陵,在利用天然地勢上取得極大的成功,較之前代堆土為山,氣勢更加雄偉。乾陵墓室入口在半山處,用條石加鐵栓,並注白鐵封固,墓室建築,未經發掘,情況不明。

陪葬墓

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圍約40公里,分佈著許多陪葬墓。集中在乾陵的東南、梁山腳下有皇帝近親及王公大臣陪葬墓17座。其中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中書令薛元超和右衛將軍李謹行等五座墓,已經發掘。李賢、李重潤、李仙蕙等三座墓地面仍存方錐形墳丘、方形圍牆、土闕,前有神道及石刻等遺物,表現了完整的總體規劃。

這幾座墓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甬道、前後室等組成,石棺槨位於後室。墓道、過洞為土構,甬道為磚券結構,墓室為磚穹窿頂。李仙蕙墓地下建築總長達87米,李重潤墓長100米,李賢墓長71米。墓內有反映唐朝宮廷生活的大幅壁畫,特別是李重潤墓的城闕圖,是研究唐代建築的重要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