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佔。清霧斂,與閒人登覽。待月上潮平波灩灩,塞管輕吹新《阿濫》。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

詩文翻譯

牛渚磯懸崖峭壁,天門顯得更為險峻,歷來偏安江南的七雄就是憑藉長江南北的天險地勢而雄踞一方。薄霧漸漸散開,像有意讓人登山遊覽。

明月漸漸升起,波光閃閃。塞管吹奏著《阿濫》曲調。夜更深了,陣陣江風吹來,我彷彿又清晰地聽到了從西州遠遠傳來的打更聲。

注釋

①天門謠:詞牌名,據宋王灼《碧雞漫志》,此篇詞牌應為《朝天子》,《天門謠》是作者依據此篇內容改題的新名。此詞雙調四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四仄韻。

②牛渚(zhǔ):山名。又名牛渚圻。在安徽當塗西北長江邊(其山腳煅入長江部分,叫採石磯)。古時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孫策渡江攻劉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即此。天門:牛渚西南方有兩山夾江對峙,狀若蛾眉,謂之天門。

③限:隔斷。七雄:六朝及南唐。七雄豪佔指這七國都曾雄踞於此,吳、東晉、宋、齊、樑、陳及南唐七代均建都於金陵。

④與:提供,給。

⑤灩灩(yàn):水閃閃發光的樣子。

⑥塞管:指羌 笛、胡笳之類。阿濫:曲調的一種,即《阿濫堆》。

⑦檻(jiàn):檻欄,指亭子的欄杆的木頭。

⑧歷歷:分明可數。西州:此處代指金陵,即今南京。更點:報更的鼓點。

創作背景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是北宋詞人賀鑄創作的一首登臨懷古詞。此詞上片起首二句首先交代採石鎮地理位置的險要及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盡顯勁健張揚的氣勢,緊接著兩句語勢放緩,寫詞人登臨時無比閒適的意趣;下片緊承上闋“登覽”展開而寫,卻寫的是詞人想象中的與六朝時相彷彿的遊賞,由此而聯想到六朝更替、生髮出興亡之慨。全詞筆勢雄健,視野巨集闊,或寫景寓意,或借聲傳情,頗有尺幅千里之勢。

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四月,賀鑄去江夏(今武漢)赴任,途經當塗,適逢當時太平知州呂希哲捐官俸重修峨眉亭竣工,於是寫下了《蛾眉亭記》;徽宗崇寧四年至大觀元年(1105~1107年),作者又曾任太平州通判。這首詞當寫於這兩段時間之一,是作者途經採石時,登臨懷古而作。

詩文賞析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上片寫太平地理形勢險要,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六朝兼南唐都迭居於此,廣屯兵甲,高築牆壘,憑藉長江天險以御南來之敵。可是他們都隨著歷史的大浪永遠逝去了,而牛渚、天門仍屹立於江邊。“清霧斂,與閒人登覽”,待到霧氣消散,二山似乎有意讓人們登臨遊覽。用一“與”字,擬人化地寫出“牛渚”和“天門”的友好姿態,使人頓生聯想。開篇弔古,氣勢莽莽,蘊含十分豐富;接著撫今,娓娓道來,輕輕點染,又趣味橫生。

下片沒有承上繼續寫眼前風光,筆鋒陡轉,“待月上”二句,直入夜境,描繪了牛渚天險,月夜湖平波光瀲灩的動人景色,在幽靜的夜裡,不知何處響起塞管悠揚的樂聲,清風滿檻,掀動遊人內心的波瀾。月光江景是歷史的見證,天險挽救不了六朝覆滅的命運,大浪淘去了千古英雄。“七雄豪佔”的軍事要塞,今天竟成了遊人登臨的勝地,顯赫一時的英雄和六朝的繁華盛況都隨江水逝去了,誰也沒有力量倒轉歷史的車輪,留住自己的輝煌,那麼今天人們還有什麼必要為某個目的孜孜以求或為某種不幸而失落鬱悶呢?最後詞人以“歷歷數,西州更點”作結,引入歷史的晨鐘暮鼓。西州代指金陵,他在諦聽歷史的腳步,希望把這歷史的一頁重重地印在腦海,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本詞雖屬小令,但詞人用高度的概括,略貌取神的手法,把登臨懷古的題材寫得蒼勁、深沉,又把對歷史的慨嘆和個人的身世之感不著痕跡地融為一爐,對後世豪放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佔”這裡一開篇即開門見山,寫牛渚、天門的地理形勢之險,歷史地位之重要。太平州採石鎮,瀕長江有牛渚磯,絕壁嵌空,突出江中。磯西南有兩山夾江聳立,謂之天門,其上嵐浮翠拂,狀若美人蛾眉。熙寧年間,郡守張瓌在磯上築亭以觀覽天門奇景,遂命名曰蛾眉。詞人崇寧大觀間曾通判太平並與編管在此的李之儀過從甚密,因作此詞。這裡詞人僅用十二字,將天門之險要地理位置、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建都金陵,憑恃長江天險,遏止北方強敵的南牧情景道盡。當塗踞金陵上游,牛渚、天門正是西方門戶,所以宋沈立《金陵記》曾記雲:“六代英雄迭居於此。……廣屯兵甲,代築牆壘。”詞言“七雄”,當是兼括了南唐。

“清霧斂,與閒人登覽”二句,是說霧氣消散,似乎在有意讓人們登臨遊覽。這裡,“與”字十分精當,足見詞人煉字之妙,也說明煉字不必求奇求麗,尋常字彙,只在排程得當,照樣能夠神采飛揚,恰到好處,曲盡體物之妙。

上片這兩個語意層次分明,前三句追惜懷古,劍拔弩張,氣勢蒼莽;後者撫今,輕裘緩帶,趣味蕭閒。這裡詞作體制雖小,卻能大起大落,筆力豪健,足見作者構思運筆之妙。

下片,詞作卻不落舊巢,沒有緊承“與閒人登覽”一句,展開描寫眼底風光、江聲山色,而偏寫“待月上潮平波灩灩,塞管輕吹新阿濫。”等到江上月升潮平,笛吹風起之時,“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細數石城古都報時的鐘鼓。這裡章法新奇,構思巧妙。詞人登磯本在上午霧散後,竟日覽勝仍興猶未已,更欲繼之以夜,那麼,這奇山異水的旖旎風光,盡在不言中了。不然,詞人何以從早到晚,尚嫌不足,還要繼之以夜呢?這風光不是讓人留連忘返麼?當然,從“待月上潮平波灩灩”一句之後,全是詞人想象之詞,並非實寫,但詞人卻能虛景實寫,毫不露虛構之跡,詞人將江上明月笛風,遐鍾遠鼓寫得生動逼真,垂手可掬,傾耳可聞,這是繪畫所無法表達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並非一般的模山範水之作,而是通過牛渚天門這一特殊的風景的描繪,抒發懷古幽情,憑弔前朝的興亡。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天險挽救不了六朝覆滅的命運。“七雄豪佔”的軍事要塞,如今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成了“閒人登覽”的旅遊玩賞之地。通過這一巨大變遷的描寫,讀者自不難從中領悟到江山守成在德政人和而不在險要地理的歷史經驗教訓。此外,金陵距當塗畢竟有百十里之遙,那“西州更點”又豈可得以“歷歷數?”詞人於詞末牽入六朝故都西州(代金陵),隱含了詞人希望人們牢記這歷史的晨鐘暮鼓,引以六朝為戒啊!而這一切意蘊又蘊含在對於有選擇的客觀景物的描述中,毫無直露、淺薄之弊,不是詞人和盤托出,直抒胸臆,只是寄意象內,讓讀者去細心品味其中三昧。這就收到了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真令人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