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葉吳萸

藥材名稱:黃皮果

名稱出處:《海槎餘錄》

概況

異名:黃皮子(《桂海虞衡志》),黃淡子(《遊宦紀聞》),黃彈(《事物紺珠》),黃檀子(《八閩通志》),黃彈子(《廣東通志》),金彈子(《本草求原》)。

基源:為芸香科黃皮屬植物黃皮的果實。

原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C.punctata Rehd.et Wils.)

歷史:黃皮在中國古籍和本草上,最早見於《桂海虞衡志》,謂“黃皮子,如小棗,秋實”。《嶺外代答》謂“黃皮子,如小棗,甘酸,佳味,稍耐久,可致遠。”《遊宦紀聞》則稱黃淡或黃淡子。黃皮一名,最早見於《海槎餘錄》,謂“黃皮果,出廣西橫州,狀如楝子及小棗,而味酸。”《綱目》加以轉載,以後《廣東通志》,《綱目拾遺》、《本草求原》相繼均有載述。

形態:喬木,高達10m有餘,花軸、幼枝被叢狀短毛或長毛。葉互生,單數羽狀複葉,葉軸被毛;小葉5~11,互生,廣卵形、卵形、或卵狀長圓形,歪斜,兩側不對稱,具半透明小腺點,長6~13cm,寬2.5~6cm,上面深綠色,下面青綠色,脈上有成簇的叢狀短毛或長毛,邊緣淺波狀圓鋸齒,小葉柄長4~8mm。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枝開展,芳香,花蕾為星狀圓球形;萼片廣卵形,端稍尖,外面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不超出5mm,長圓形,兩面均被黃色短毛或內面無毛;雄蕊10,長短相間,長的與花瓣等長;子房密被毛,近圓球形,4~5室,每室有胚珠2。漿果圓形,卵形,雞心形,橢圓形等多種多樣,大小也不相同,長1.2~3cm,寬1~2cm,淡黃色至暗黃色,表面密被毛,果肉酸甜可口。種子每果1~3粒,稀5粒,扁長圓形至圓球形,種皮薄膜質,二子葉等大,胚根圓柱形,直生紫鏽色短毛。花期4月,果熟期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54頁.2837圖)

生境與分佈:為一栽培果樹,分佈於中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澳洲,東南亞各國也有。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果實。

化學性質

附 種子含黃皮葉醯胺A(擬)(Lansiumamide A;N-cis-Strylcinnamamide)、黃皮葉醯胺B(擬)(Lansiumamide B;N-Methyl-N-cis-strylcinnama-mide)、黃皮葉醯胺C(擬)(Lansiumamide C;N-Methyl-Nphenethylcinnamamide)

參考文獻

Phytochemisty 1989;28(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