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鷂魚

藥材名稱:石首魚

名稱出處:《食性本草》

概況

異名: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鱢(《醫心方》),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林纂要》),大黃花魚、小黃花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

原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小黃魚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形態:大黃魚:體略長而側扁。口傾斜,下頦縫合部的下面有四個孔。頭大;吻圓鈍。前鰓蓋骨邊緣有細距齒,鰓蓋骨後端有一扁棘。背鰭起點在胸鰭起點的上方。腹鰭小於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黃色,下側金黃色,背鰭及尾鰭灰黃色,胸鰭、腹鰭及臀鰭為黃色。

小黃魚:形似大黃魚,但體形較小。背鰭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胸鰭長而尖,末端超過腹鰭的末端,腹鰭稍短於胸鰭。屬鰭楔形。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

生境與分佈:大黃魚:結群性迴游魚類,通常棲息於軟泥或泥沙質海區。分佈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浙江舟山群島最多。

小黃魚:為底層結群性迴游魚類,通常亦棲息於軟泥或泥沙質海區。產卵時魚群集結在近岸10~25m,索餌時通常在70m以內海區,越冬時在45~80m海區。魚群有垂直移動現象。生育季節有發聲習性。幼魚及仔魚主要以橈足類幼體及矽藻等為食,成魚以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餌。主要分佈於黃海和渤海,東海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每100g大、小黃魚分別含:水分81、79g,蛋白質17.6、16.7g,脂肪0.8、3.5g,灰分0.9、0.9g;Ca33、43mg,P135、127mg,Fe0.9、1.2mg,硫胺素0.01、0.01mg,核黃素0.10、0.14mg,尼克酸0.8、0.9mg,每1kg鮮石首魚含I 120μg。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