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草

藥材名稱:山豆根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山大豆根、黃結(《經驗方》),苦豆根(《中藥材手冊》),廣豆根(《中藥志》)。

基源:為豆科槐屬植物越南槐的根。槐屬全世界約80種,中國約23種。

原植物:正品山豆根(廣豆根)一般指的是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S.subprostrata Chun et T.Chen;Cephalostigmaton tonkinensis(Gagnep.)Ykovlew.),又名柔枝槐(《中藥大辭典》)。以下幾種木藍在少數地區亦作山豆根用。

華東木藍Indigofera fortunei Carib在湖北、江蘇、安徽地區。多花木藍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在安徽、湖北地區。宜昌木藍Indigofera ichangensis Craib在河南、湖北地區。陝西木藍Indigofera potaninii Craib在陝西地區。花木藍Indigofera kinlowii Maxim.ex Palib,在河南、陝西地區。分別作“山豆根”或“土豆根”藥材收購藥用。

歷史:本品始見於《開寶本草》。《圖經本草》載:“山豆根生劍南(屬四川)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今廣西南寧),萬州(屬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採根。……廣南者如小槐,高尺餘”。《證類本草》附宜州及果州山豆根圖均不相同,可見本草所載山豆根的原植物有數種。據上所載,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廣南者如小槐,高尺餘。所指可能就是現今作廣豆根應用的柔枝槐。

形態:灌木,直立或近平臥,高1~2m。植株密被短柔毛。根通常2~3分枝,圓柱形,黃褐色。莖分枝較少,具稜,其上部通常“之”形彎曲。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1~17,長卵圓形或卵形,長1~2.5cm,寬5~10mm,頂端小葉較大,先端急尖,基部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棕色;小葉柄短。總狀花序頂生,長12~15cm;花萼寬鐘形,萼齒3,三角形;花冠黃白色,長6~8mm;雄蕊10,花葯揹著,花絲細長;雌蕊1,子房上位,圓柱形,花柱彎曲,柱頭圓形。莢果串珠狀,長2~5cm,紫黑色;種子3~5粒。花期4~5月,果期5~7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81頁.0348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石山岩縫或石灰岩中。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南部。

幾種木藍屬植物的特徵和主要區別如下: ①華東木藍為落葉灌木,高約30~60cm,莖直立無毛,單數羽狀複葉,長6~10cm,小葉片7~15,通常小葉片對生,卵形,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4.5cm,寬0.8~2.5cm,頂端急尖,鈍或微凹,有長約2mm的短尖頭,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草質,兩面無毛,小托葉針狀。總狀花序腋生,長10~14cm,花冠紫色,長約10mm,外面疏生短柔毛,旗瓣長圓形,翼瓣卵圓形,基部與龍骨瓣相連,龍骨瓣有爪,爪有1距;雄蕊10,為9和1的兩體。藥隔頂端通常有腺體。莢果細長,長3~6cm,褐色,無毛。花期5月,果期6~7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360頁.圖1313)生於山坡雜木林中或路邊灌叢、草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及江西。 ②多花木藍與華東木藍近似,區別在於多花木藍的枝、葉片和莢果被白色丁字毛,小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花冠較小,長5~6.5mm,淡紅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362頁.圖1317)生於海拔150~1800m的山坡雜木林緣或路邊灌叢中。分佈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河南、廣東、廣西、四川。 ③宜昌木藍與華東木藍相似,唯宜昌木藍的小葉片為卵狀矩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7.5cm,寬1~3cm,兩面有白色丁字毛,花較大,花冠長約1.5cm,可資區別。花期5~7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86頁.圖2502)生於山坡林緣或路旁灌叢。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 ④花木藍與華東木藍相近,但花木藍的小枝,葉片兩面有白色丁字毛,小葉片寬卵形,菱形或橢圓形,長1.5~3cm,花冠較長,長達1.5cm,紫紅色或紅色而不同。花期6~7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85頁.圖2500)生於海拔100~2000m的山坡雜木林下或路邊灌叢中。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山東、安徽、浙江。日本、朝鮮也產。 ⑤陝西木藍(Indigofera potaninii Craib)又名小藍柴(《秦嶺植物誌》),與華東木藍相近,而陝西木藍小葉片5~9,較小,長約1.5cm,寬6~7mm,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兩面有白色丁字毛;花較小,花冠長6~8mm,紅色,可以區別。花期5~8月,果期8~11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225頁.圖249)生於海拔600~1800m的山坡雜木林下或路邊、河灘灌叢中。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四川。

生藥

採集:秋季挖根,除去地上莖葉及根鬚,洗淨,晒乾。

鑑別

性狀:①廣豆根(柔枝槐) 根莖呈不規則塊狀,橫向延長,具結節,頂端常殘留莖基或莖痕,其下著生根數條。根呈長圓柱形,有時分枝,略彎曲,長10~35cm,直徑3~15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略平坦,淺棕色,並可見環狀形成層,中心無髓。微有豆腥氣,味極苦。以條粗、質堅、味苦者為佳。 ②土豆根為豆科植物華東木藍等多種木藍的根。根頭部呈不規則塊狀,上端常殘留莖基或莖痕,其下有根數條。根呈長圓柱形,有時分歧,略彎曲,長15~50cm,直徑4~10mm;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有橫長的皮孔及縱皺紋,偶有橫裂,有時栓皮呈鱗片狀剝落。質堅硬,難折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皮部纖維狀,中心無髓。氣微弱,味苦。

顯微 根及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至10數列細胞。皮層外側的1~2列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斷續形成含晶細胞環,含晶細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層與韌皮部均散有纖維束。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射線寬1~8列細胞;導管類圓形,大多單個散在,或2至數個相聚,有的含黃棕色物;木纖維成束散在。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少數含方晶。

粉末:淡黃色或黃棕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①纖維及晶纖維,成鬆散的束或單個散在,纖維細長,常扭曲,直徑11~31μm,少數膨大部分約至54μm,壁極厚,非木化,初生壁易與次生壁分離,表面有不規則縱裂紋,斷端縱裂略成帚狀,胞腔微細;纖維束周圍細胞有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不均勻木化增厚。 ②含晶厚壁細胞常成群存在於薄壁組織間或單個散在,縱斷面觀細胞縱向排列成行,呈類圓形、類長方形或稍不規則形,長20~40μm,直徑18~27μm,壁極厚,木化,內含草酸鈣方晶,有的細胞分隔,含2~3個結晶。 ③草酸鈣方晶眾多,散在或存在於厚壁細胞中。直徑9~33μm。 ④石細胞少數,單個散在或兩個相聚,有的與纖維連結,呈類圓形、長方形或類橢圓形,有的一端稍尖,直徑29~73μm,長54~127μm,壁厚7~23μm。 ⑤導管含淡黃色或金黃色物;網紋導管分子較細長,末端尾尖或鈍圓,具緣紋孔導管分子圓桶狀,末端常平截,直徑30~91μm,壁厚至18μm。 ⑥木栓細胞垂周壁薄或稍厚,有的具紋孔呈斷續狀。(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4)

理化:山豆根的薄層色譜 ①取樣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迴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氯仿溶解,點於(Ⅰ)矽膠G板、(Ⅱ)氧化鋁板或(Ⅲ)鹼性矽膠G板上,以(Ⅰ)氯仿-甲醇(7∶3)、(Ⅱ)乙醚-甲醇(96∶4)或(Ⅲ)苯-丙酮-甲醇(8.3∶0.5)(層析缸內建一小杯濃氨水)為展開劑,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62-1) ②取樣品粉末適量,加水煎煮3次,濾液加95%乙醇至含醇量達60%,冷藏36小時,濾除沉澱,減壓除去大部分乙醇,再依次調含醇至70%、80%、85%,並濾除每次析出的沉澱,濃縮濾液至幹,用氯仿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乙醇-氨水(8015∶5)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熒光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62-2)

化學性質

山豆根的主要成分為生物鹼與黃酮類衍生物。含總生物鹼約0.93%[1],其中苦蔘鹼(Matrine)0.52%,氧化苦蔘鹼(Oxymatrine)0.35%以及微量甲基金雀花鹼(Methylcytisine)和臭豆鹼(Anagyrine)。山豆根與其同屬植物根中尚含氧化槐果鹼[(+)-Sophocarpine N-oxide]、槐胺[(+)-Sophoramine]、槐醇[(+)-Sophoranol][7]。

黃酮類衍生物[2,3,5]:計有4類,二氫黃酮類、查耳酮類、二氫異黃酮類與異黃酮類。二氫黃酮類:山豆根素(Sophranone)、山豆根色烯素(Sophoranochromene)、山豆根新色烯素〔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山豆根苯並吡喃素{2[(7′-Hydroxy-2′,2′-dimethyl-2H-benzopyran)-6′-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 chroman-4-one)}、山豆根苯並二氫呋喃素(2[{2′(1-Hydroxy-1-methlethyl)-7′-(3-methyl-2-butenyl)-2′,3′-dihydro benzofuran}-5′-yl]-7-hydroxy-8-(3-methyl-2-butenyl) chroman-4-one))、山豆根色滿素(2[3′-Hydroxy-2′,2′-dimethyl-8′-(3-methyl-2-buenyl)chroman-6′-yl] 7-hydroxy-8-(3-methyl2-buenvl)chroman-4-one)、4′,7-二羥基-6,8-雙(3-甲基-2-丁烯)二氫黃酮(4′,7-Dihydroxy-6,8-bis-(3-methyl-2-buthyl)flavanone)、2′,4′,7-三羥基-6,8-雙(3-甲基-2-丁烯)二氫黃酮(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enyl)flavanone)。

此外,尚含有酚性物質(水解後得咖啡酸與長鏈醇)與羽扇豆醇、谷甾醇、維生素B1和C等[4,6]。

參考文獻

[1] 藥學雜誌(日) 1961;81:1635 。


[2] Chem Pharm.Bull 1963;11:1670 。


[3] Chem Pharm Bull 1970;18:602.741 。


[4] Chem Pharm Bull 1973 21:1436,1777,1192 。


[5] 藥學雜誌(日) 1970;90:459 。


[6] Chem Pharm Bull 1970;18: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