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牛膝

藥材名稱:沙苑子

名稱出處:《臨症指南醫案》

概況

異名:沙苑蒺藜(《本草圖經》),沙苑蒺藜子(《本草求原》),夏黃草(《吉林中草藥》)。

基源:為豆科黃芪屬植物扁莖黃芪或華黃芪,以及紫雲英等的種子。

原植物:正品沙苑子通常為扁莖黃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又名大沙苑、蔓黃芪(陝西),華黃芪Astragalus chinensis L.(Astragalussinensis L.),又名芒牛旦(河北)。紫雲英Astragalus sinicus L.在部分地區也作沙苑子用。另豬屎豆Crotalaria mucronata Desv.。凹葉野百合Crotalaria retusa L.。崖州野百合Crotalaria yaihsienensis T.Chen及田皁角Aeschynomene indica L.在部分地區混作沙苑子、土沙苑、假沙苑藥用。應注意鑑別,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歷史:本品始見於《臨症指南醫案》曾以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等名稱收入歷代諸家本草。唐《藥性本草》謂:“白蒺藜……形如羊腎、圓而細,色如綠豆,嚼之作綠豆腥氣,為末煎之,則香同新茶者真。”《綱目》載:“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苑蒺藜。”上述歷代本草所載均與扁莖黃芪的描述相符,即今之本品。

形態:扁莖黃芪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植株被毛。主根粗壯,表皮暗褐色。莖多分枝、斜升。單數羽狀複葉,托葉披針形,長0.3~0.4cm,寬0.5~0.6cm;小葉9~12,橢圓形,長0.7~2cm,寬0.3~0.8cm,先端微凹,具刺尖,基部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3~9;花萼鍾狀,長約0.7cm,萼齒5,披針形,與萼筒等長;小苞片2;花冠黃色、白色或淡紫色,旗瓣近圓形,先端凹,長約1cm;翼瓣與龍骨瓣均短於旗瓣;二體雄蕊(9∶1);子房圓柱形,胚珠多數,有子房柄,花柱彎曲,柱頭被髯毛。莢果長圓紡錘形,長2~3.5cm、寬0.6~0.8cm,表皮被黑色短硬毛,先端具喙;種子20~30,腎形,長約0.2cm、寬約0.15cm,灰褐色或深棕色,有光澤。花期7~9月,果期8~10月。(圖見《中藥志》.第3卷.412頁.圖261)

生境與分佈:生於乾旱山地陽坡灌叢及微鹼性草地。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

華黃芪與扁莖黃芪的主要區別在於:為單數羽狀複葉,托葉窄披針形或近三角形,長0.7~1cm;小葉21~31,長圓形或近橢圓形,長0.6~2cm,寬0.3~0.9cm,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先端鈍圓,具刺尖,下面被疏柔毛。莢果橢圓形或倒卵圓形,長1~1.3cm,寬0.7~1cm,膨脹,表皮革質、密佈皺摺,具短喙,二室開裂。花果期6~8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413頁.圖262)

生境與分佈:生於沙丘、礫地、河岸、草甸草原,為旱生植物、耐鹽鹼。分佈於中國華北、東北黃土高原。原蘇聯遠東地區亦有分佈。

紫雲英與扁莖黃芪、華黃芪的主要區別在於:一年生草本,野生莖葡匐;花5~9朵,集合腋生傘形總狀花序;野生或栽培。(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22頁.圖2574)分佈於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河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栽培: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強,能耐寒、耐旱,忌水澇。宜溫暖通風透光的環境,一般壤土均可栽培。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於秋季8月或春季4月播種。條播、穴播均可。條播按行距33cm開淺溝,深2~3cm,將種子勻撒溝內,覆土澆水,每畝用種量1~1.5kg。出苗後間苗1~2次,按株距10~13cm定苗,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除草和追肥,入冬前宜用廄肥或堆肥鋪蓋地面,結合鬆土進行培土過冬。病害有白粉病,可用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採集:秋末冬初果實成熟而尚未開裂時連莖割下,晒乾後打下種子,去淨雜質,再晒乾。扁莖黃芪種子主產於陝西、山西。華黃芪種子主產於河北。

鑑別

性狀:①扁莖黃芪種子圓腎形或腎形,稍扁,兩端鈍圓,長2~2.5mm,寬1.5~2mm,厚約1mm;表面灰褐色或綠褐色,腹面凹陷處有種臍,圓形。質堅硬,不易破碎,破開後可見子葉2枚,淡黃色,胚根彎曲,長約1mm。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氣。以粒飽滿、色綠褐者為佳。 ②華黃芪種子為較規則的腎形,飽滿,長2~2.8mm,寬1.8~2mm,厚約1mm;表面暗綠色或棕綠色。胚根長1mm。以粒飽滿、均勻,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 ①扁莖黃芪種子橫切面:最外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部位有2列,外被角質層,柵狀細胞徑向35~50μm,直徑7~10μm,壁自內向外漸增厚,且於上端有縱向紋理,靠外部1/6處有一條光輝帶,表面觀呈多角形,上部細胞腔呈裂縫狀,下部細胞腔呈橢圓形或多角形。柵狀組織內側為1列支柱細胞,呈啞鈴狀,徑向20~25μm,基部寬25~45μm,上端寬15~25μm,中央最狹處14~24μm,表面觀呈3個近圓形或橢圓形的同心環。營養層為5~9列薄壁細胞或呈壓縮的頹廢細胞,無色。子葉薄壁細胞內含大量脂肪油。(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414~415頁.圖263.264) ②華黃芪種子種皮橫切面:柵狀細胞徑向38~58μm,直徑7~12μm。支柱細胞徑向22~28μm,基部寬35~50μm,上端寬25~35μm,中央最狹處15~30μm。(圖見同上)

加工炮製:鹽制沙苑子 取淨沙苑子,用鹽水拌勻或噴灑均勻,悶透,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100kg沙苑子,用食鹽2k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鹽沙苑子密閉儲存。

化學性質

含Co、Cr、Zn、Cu、Mn、Fe、Se[1]、Ni、Mo[2]等元素和含賴氨酸、天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穀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為幹種子的4.245%)[3]。還含β-谷甾醇及庚烯酸,十四酸(肉豆蔻酸)、十五酸、十六酸(棕櫚酸)、十八酸(硬脂酸)、十八烯酸(油酸)、十八二烯酸(亞油酸)、十八三烯酸(亞麻酸)、二十酸(花生酸)、二十烯酸、二十二烯酸(山萮酸)等脂肪酸[4]。另含沙苑子甙(Complanatuside)(1)[5]、沙苑子新甙(Neocomplanoside)、沙苑子楊梅甙(Myricomplanoside)(2)及鼠李檸檬素-3-O-β-D-葡萄糖甙,紫雲英甙,山柰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甙、山柰素,楊梅皮素[6]。沙苑子種子分到沙苑子亭(Complanatin,即N〔3-羧丙基〕N-〔3-甲基-2-丁烯〕胍)[6]。沙苑子種子分到沙苑子亭(Complanation,即N〔3-羧丙基〕N-〔3-甲基-2-丁烯〕胍)[6]。

參考文獻

[1]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1975-1979).科學出版社, 1986:407。


[2] 藥學通報 1983;18(9):546。


[3] 中藥通報 1987;12(12):42。


[4] 中國中藥雜誌 1990;15(4):225。


[5] 藥學學報 1988;23(3):218。


[6]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991;2(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