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衛矛

藥材名稱:木半夏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四月子、野櫻桃(《綱目》)。

基源: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木半夏的果實。胡頹子屬全世界約80種,中國約55種。

原植物: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Elaeagnus longipes Gray:E.multiflora Thunb.f.angu-stata Rehd.),又名判渣(《浙江藥用植物志》),羊奶子(《全國中草藥彙編》),牛奶子(四川),麥粒團、小米飯樹(安徽)牛脫(福建)

歷史:木半夏始載於《綱目》:“其木半夏,樹,葉、花、實及星斑氣味,並與盧都同,但枝強硬,葉微團而有尖,其實圓如櫻桃,而不長異耳。立夏後始熟,故吳楚人呼為四月子,亦曰野櫻桃。”以上所述,似本種。

形態:落葉直立灌木,高2~3m;通常無刺,稀老枝有刺。幼枝纖細,密被鏽色或褐色鱗片,稀具淡黃褐色鱗片;老枝粗壯,圓柱形,鱗片脫落,黑褐色或黑色。單葉互生;葉柄長4~6mm,鏽色;葉片膜質或紙質,橢圓形、卵形或卵狀闊橢圓形,長2.5~7cm,寬1.2~4cm,基部鈍形,全緣,頂端鈍尖或驟漸尖,上面幼時具白色鱗片或鱗毛,後脫落,下面銀白色並散生褐色鱗片,花常單生於新枝基部葉腋;花梗纖細,長4~8mm;花白色,被銀白色鱗片並散生少數褐色鱗片;萼筒圓筒形,長5~6.5mm。在裂片部分擴充套件,裂片寬卵形,長4~5mm,頂端圓形或鈍,內面有少數白色星狀短毛,萼管卵形,深褐色,長約1mm,無花瓣;雄蕊4,著生於萼筒喉部稍下,花絲極短,花柱直立。果實橢圓形,長12~14mm,密被鏽色鱗片,熟時紅色,果梗於花後伸長。花期5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70頁.圖3669)

生境與分佈:野生或栽培。分佈於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貴州。日本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含蕃茄烴(Lycopene)、多量糖和類胡蘿蔔素、少量葉黃素酯(Xanthophyllate)[1,2]。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61 。


[2]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