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穗千斤拔

藥材名稱:塘蝨魚

名稱出處:《本草求原》

概況

異名:角魚、暗釘魚(《本草求原》),鬚子鯰(《脊椎動物分類學》),鬍子鯰(《魚類分類學》),土蝨(《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胡鯰科胡鯰屬動物胡鯰的全體或肉。

原動物:胡鯰Clarias batrachus(Linnaeus)

形態: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頭扁而寬,頂被有皮膜,顱骨後部突出,形成三角形,末端圓。口闊,下位,吻寬短,突出。眼小,有活動的眼瞼。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為一短管,近吻端。上頜突出。脣厚,口角脣褶發達,脣溝明顯。牙細小,密列,兩頜和犁骨均具絨毛狀牙群。觸鬚4對,鼻須1對,較短,伸達鰓孔後方,上頜須1對和顏須2對,較長,均伸達胸鰭基部或後方。鰓耙細長,背鰭58~62,無硬刺,基部甚長,末端幾與尾鰭相連。胸鰭1,7~8,圓形,有一根硬刺,其內外側均具鋸齒。腹鰭6,伸達臀鰭起點。臀39~43,起點緊接肛門,基部甚長,末端與背鰭末端相對。尾鰭圓扇形。體光滑無鱗,有側線。體棕黑色,各鰭灰黑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222頁.圖237)

生境與分佈:為熱帶、亞熱帶的淡水魚類,生活在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和沼澤中的黑暗處洞穴內。鰭腔內有輔呼吸器,能耐乾旱,在乾燥時節營穴居生活,可數月不死。夜間出穴捕食,喜食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及水草等。叢集生活,在溝渠石窟中常有數十尾至百尾群體在一起活動。冬季在洞窟過冬。分佈在中國南方各河川、湖泊。

生藥

採集:常年可捕,捕後鮮用。

化學性質

可食部分含維生素B1、B2、C、Ca、蛋白質、胡蘿蔔素等。體脂肪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C14、C16、C18、C20、C22不飽和脂肪酸。肝含乙醯膽鹼,磷脂部分含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醯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醯肌醇(Phosphotidylinositol)等。肝含肉豆蔻酸、C16不飽和酸、C18不飽和酸等。含脂酶(Lipase)。腦脊髓膜液含單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大腦及小腦含抗壞血酸。胃含乙醯膽鹼。消化系統如腸、胰等含脂酶、氨基三肽酶(Aminotripeptidase)。雌魚於8~9月間於消化道含組胺(Histamine),但雄魚不含組胺。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