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

藥材名稱:荊條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異名:刻葉黃荊(《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馬鞭草科牡荊屬植物荊條的根、葉、果。

原植物:荊條Vitex negundo L.var.heterophylla(Franch.)Rehd.[V.incisa Lamk.;V.chinensis Mill.;V.negundo L.var.incisa(Lamk.)C.B.Clarke)],又名刻葉荊條、黃荊條(河南),荊棵、山荊子(《山東經濟植物》)。

形態:落葉灌木,高可達5m。小枝四方形,綠色,密被細毛,老枝圓形,褐色。葉對生,掌狀複葉,小葉常為5,近頂端有時為3出複葉,中間3小葉闊披針形,先端長尖,邊緣具缺刻狀鋸齒,基部楔形,兩側小葉近長卵形,具細油點及短腺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具線形小苞片,有毛;花萼鍾狀,頂端具5齒,花冠淡藍紫色,脣形,上脣2裂,下脣3裂;雄蕊4;子房球形,柱頭2裂。小堅果倒卵形,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圖見《山東經濟植物》.372頁.圖427)

生境與分佈:生於向陽的低山山谷、路旁、山溝、山坡雜草叢中或灌叢中。分佈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貴州、四川。日本也有分佈。

化學性質

附 葉含揮發油,主要為α-蒎烯、香檜烯(Sabinene 26.51%)、對傘花烴、1,8-桉油精、β-丁香烯、環氧丁香烯(Epoxy-caryophyllene 22.15%)及少量的乙酸冰片酯[1]。種子主含亞油酸、油酸、棕櫚酸及硬脂酸[2]。葉還含α-側柏烯(α-Thujene)、松油烯-4-醇(Terpinen-4-ol)、乙酸松油醇酯(Terpinylacetat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等26種化學成分[3]。另外還分得5β-Hydro-8,11,13-abietatrien-6β-ol、羊毛脂甾烷-8,25-二烯-3β-醇(Lanostan-8,25-dien-3β-ol)和Arte-metin[6]、4,4’-Dimethoxy-trans-stilbene。黃酮類化合物有5,6,7,8,3’,4’,5’-七甲氧基黃酮、5-羥基-6,7,8,3’,4’,5’-六甲氧基黃酮、5-羥基-6,7,8,3’,4’-五甲氧基黃酮、5-羥基-6,4,5,3’-四甲氧基黃酮、5-羥基-7,3’,4’,5’-四甲氧基黃酮[4],紫花牡荊素(Casticin)、ChrysosplenolD、木犀草素(Luteolin)、p-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D-果糖、異東方蓼黃素(Isoorientin)[5]。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17。


[2] 中草藥 1986;17(10):42。


[3] 中國中藥雜誌 1989;14(6):37。


[4] Indian J Chem Sect B 1988;27B(6):597。


[5] CA 1989;110:151320v。


[6] Indian J Chem Sect B 1991;30B(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