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蕊莓

藥材名稱:草血竭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回頭草、草血結(《滇南本草》),土血竭、拱腰老(《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金貴雞(《滇南本草》整理本),迂頭雞、一口血、蛇疙瘩(《四川中藥志》),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雲南中草藥選》),血三七(貴州)。

基源:為蓼科蓼屬植物草血竭的根莖。

原植物:草血竭Polygonum paleaceum Wall.

歷史:本品始載於(《滇南本草》),但清(《植物名實圖考》)記載較為詳細雲:“生雲南山石間。亂根細如團發,色黑,橫生,長柄長葉微似石韋而柔,面綠背淡,柄微紫,春發葶,開花成穗,如小白蓼花。”所述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40cm,根莖塊狀,棕黑色,具多數細根,莖纖細,綠色有稜,無毛。根生葉披針形至短圓狀披針形,長8~22cm,寬6~15mm,先端尖或銳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略翻卷;上面綠色,下面粉綠色,兩面中肋均凸出;葉柄長5~12cm,莖生葉互生,葉柄長15~3.5cm。有時近於無柄,托葉成鞘狀,其餘均同根生葉。穗狀花序,長約3~8cm。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質,披針形,背面有褐色中脈;花淡紅色,花柄短,花被5裂,覆瓦狀排列,雄蕊5;子房卵狀而扁,花柱2裂。小堅果三稜形,黑褐色而具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9月。(圖見《中藥大辭典》.1581頁.3290條圖)

生境與分佈:常野生於山石間或草坡叢中。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藥

栽培:宜涼爽、向陽的環境。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中生長,不耐水澇。用分株繁植,於冬季或早春,將老蔸挖起,取帶芽與鬚根的根莖,分成單株作種栽。按行株距各26cm開穴,深約10cm左右,每穴栽苗3株,栽後覆土澆水。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培土壅根。生長期中,用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追施2次。越冬時可用廄肥、堆肥或草木灰施肥1次。注意病蟲害防治。

採集:秋季採挖根莖,去淨莖葉、泥沙,晒乾。藥材產於雲南、四川等地。

鑑別

性狀:根莖扁圓柱狀,常捲曲,兩端略細,長2.5~7cm.徑1~2cm;表面黑棕色,有較粗橫紋,有的成節狀,殘留少量葉基及細根。質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紅棕色,維管束黃白色,點狀排成一圈。味澀。以無細根、心紅棕色者為佳。

顯微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較厚。皮層較窄,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主為導管,常多數相聚,木纖維較少,木品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4~57μm,並含澱粉粒及棕黃色樹脂狀物。(圖見《中藥志》.第1冊.圖146)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存細根,洗淨,潤透,切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混合性鞣質。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目.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