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

藥材名稱:鰒魚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鮑魚(《素問》),石決明肉(《本草衍義》),鏡面魚、明目魚(《醫林纂要》)。

基源:為鮑科鮑屬動物皺紋盤鮑或雜色鮑等,藥用其肉。

原動物: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雜色鮑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餘項參見“石決明”條。

生藥

採集: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春末夏初最為肥滿。捕得後取肉鮮用,或製成鮑魚乾。

藥性

性味:甘、鹹,平。《隨息居飲食譜》:“甘、鹹,溫。”

功效:滋陰清熱,平肝潛陽,益精明目,止血,通淋。

主治:骨蒸勞熱,咳嗽,崩漏,帶下,淋病,青盲內障。 ①《蜀本草》:“主咳嗽,啖之明目。” ②《醫林纂要》:“治骨蒸勞熱,解妄熱,療癰疽,通五淋,治黃疸。”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肝腎,益精明目,開胃養營,已帶濁崩淋,愈骨蒸勞極。” ④《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頭目眩暈、骨蒸勞熱、青盲內障、胃酸過多、淋病、吐血、失眠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15~50g。

使用注意:《隨息居飲食譜》:“體堅難化,脾弱者飲汁為宜。”

臨床應用

食療:《蜀本草》:“治視力減退:鰒魚適量,煮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