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

藥材名稱:琥珀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虎珀(《漢書》),虎魄(《廣志》),江珠(《博物志》),琥魄(《後漢書》),血琥珀、黑琥珀(《中藥志》)。

基源:琥珀為古代松科鬆屬植物的樹脂埋藏地下經年久轉化而成的樹脂化石Fossil pinaceae resim。

原礦物:一般從粘土、砂層中挖出的稱為琥珀,從煤層內挖出的稱為煤珀,總稱為琥珀。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鬆氣。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蜂為松脂所沾,因墜地淪沒爾。……惟以手心摩熱拾芥為真。韓保升雲:“楓脂入地千年變為琥珀,不獨松脂變也。”陳承謂:“若琥珀乃是松樹枝節榮盛時,為炎日所灼,流脂出樹身外,日漸厚大,因墮土中,津潤歲久,為土所滲洩,今可拾芥,尚有粘性。故其蟲蟻之類,乃未入土時所粘者。雷

雲:“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熱,吸得芥子者,真也。”李時珍認為:“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也。雷氏言之拾芥子,誤矣。”以上歷代本草所述琥珀的來源、性狀、物理性質等均與現代琥珀相同。琥珀經摩擦而帶電,故有吸附質輕之物。琥珀載入《中國藥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及1990年各版附錄部分。在琥珀商品中曾發現橄欖屬植物樹脂及蛋白石等偽品。

形態:琥珀屬於非晶質體。常呈不規則的粒狀,團塊狀、鍾乳狀及散粒狀,黃色、棕色、棕黃色、橙黃色;條痕白色或淡黃色。透明至半透明;松脂光澤。性極脆,斷面呈貝殼狀。硬度2~2.5;密度1.05~1.09g/cm3。易熔,加熱至150℃變軟,250~400℃時熔融。琥珀溶於硫酸和熱硝酸中,部分溶於乙醇、乙醚和松節油中。

產狀:琥珀是一種埋於地下的樹脂。產於粘土、散沙層中及煤層內,有的內部含有古生物。

產地 琥珀主產於雲南騰衝,廣西貴縣,河南安陽;煤珀主產於遼寧撫順等地。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從地層下挖出、或從煤中挑選後,除淨沙石、泥土及煤屑等雜質。

鑑別

性狀:琥珀:為不規則塊狀、鍾乳狀、粗顆粒狀。塊狀者大小不一;鍾乳狀多為較長扁柱形,直徑1~4.5cm,長達7cm。表面較光滑,或不平坦。血紅色,淡黃色至深棕色,常相間排列;條痕白色。透明至微透明。樹脂光澤。體輕,質硬脆,易打碎、斷面平滑,具玻璃樣光澤。磨擦之,能吸引燈心草或薄紙片,稍有松脂氣,味淡,嚼之易碎,無砂石感。

煤珀:為不規則多角形塊狀或顆粒狀。淡黃色、淡棕色或黑褐色。有光澤,質堅硬,不易碎。有煤油氣,味淡,嚼之無砂石感。

顯微 透射偏光鏡下:琥珀淺黃色;幾乎見不到糙面;折光率N≈1.535,風化後,折光率降低,N≈1.510或1.490。煤珀蠟黃色,質地不純,常含粘土等雜質;折光率N≈1.540。兩者置於正交偏光間全黑,為非晶質均質體。

理化:琥珀:燃燒之易溶,稍冒黑煙,剛熄滅時冒白煙,微有松香氣。煤珀:燃燒之冒黑煙,剛熄時冒白煙,有似煤油的臭氣。

加工炮製:除去雜質,用時研成細粉,或用水飛法水飛極細。

貯藏:置乾燥處,防灰塵。

化學性質

琥珀主要含二松香醇酸(Diabietinolic acid)的聚酯化合物,以前報道所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龍腦等均系分解產物。此外,尚含Mg、Ca、Fe等無機鹽[1]。據光譜全分析結果:琥珀與煤珀除含Fe、Ca、Mg、Al外;琥珀尚含Pb、Zn、Ni、Sn、Ti、Mn、Sr等微量元素;煤珀含Pb、Cu、Ni、V、W、Sn、Ti、Mn、Zr、Ba等微量元素[2]。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1580。


[2] 中國礦物藥.地質出版社,199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