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風

藥材名稱:木防己

名稱出處:《傷寒論》

概況

異名:白木香(浙江、江西),土木香(江蘇、江西),青藤根(江蘇、廣東)。

基源:為防己科木防己屬木防己的乾燥根。木防己屬全世界約8種;中國有2種,均藥用。

原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L.)DC.(Cocculus trilobus(Thunb.)DC.),又名青藤(通稱),青藤香(廣東),鑽骨龍(江西、廣東),百解暑、小暗消(雲南)。

歷史:木防己始載於《傷寒論》,《本草拾遺》引陶隱居雲:“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本草經集註》載:“防己本出漢中者,作車輻解黃實而香,其青白虛軟者名木防己。”《圖經本草》載:“防己生漢中川穀,今黔中亦有之,但漢中出者,破之更作車輻解黃實……葉小類奔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以中貫如木通……名木防己,二月、八月採,陰乾。”《綱目》亦載防己。從上所述,古時所指的木防己與今之木防己是相一致的。

形態:纏繞性落葉藤本。根圓柱形,粗而長,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有明顯的縱溝,質堅硬。莖木質化,纖細而韌,小枝密生汙黃色柔毛。葉互生,寬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有時淺3裂,長3~14cm,寬2~9cm,頂端急尖,圓鈍或微缺,基部略為心形或截形,全緣或呈微波狀,兩面密被細柔毛,中脈明顯,側脈1~2對。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雄花萼片6,2輪,內輪萼片較大;花瓣6,與花瓣對生,分離;雌花序較短,花數亦較少,雌花有退化雄蕊6,離生心皮6,子房呈三角狀卵形。核果藍黑色,近球形,徑6~8mm,表面有白粉,內果皮堅硬,扁馬蹄形,兩側有小橫紋突起。花期5~6月,果期7~9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359頁.圖37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路旁,纏繞於灌木上或草叢中。中國除西北以外的南北各省區均有分佈。日本也有。

生藥

採集:全年採收,洗淨晒乾。

鑑別

性狀:根呈圓柱形,稍扁,波狀彎曲,直徑約1.5cm。表面灰棕或黑棕色,略凹凸不平,有明顯的縱溝及少數橫皺紋。質堅硬,橫斷面黃白色,皮部窄,導管部放射狀,木射線較寬。味苦。

顯微 根橫切面:落皮層厚68mm。皮層狹窄,細胞內含方晶和小結晶;石細胞眾多,連續排列成環帶,石細胞內含結晶及澱粉粒。韌皮部可見大量頹廢篩管群: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寬廣。射線寬窄不一,徑向排列整齊,壁微木化,內含澱粉粒,也有小方晶。無髓。 粉末: ①草酸鈣結晶散在或包含在薄壁細胞、木薄壁細胞或石細胞內。方形,棒狀或菱形,長2~13mm。 ②石細胞黃色或黃棕色,單個散在或3~5成群。方形、長方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長44~188mm,寬13~34mm壁厚3~16mm,孔溝清楚,層紋有的明顯,胞腔內含方晶。 ③纖維淡黃棕色,長稜形,末端漸尖或平截,直徑6~31cm,壁厚2~9mm,有單斜紋孔,交叉成十字形或人字形。 ④澱粉粒眾多,圓球或類圓球形,直徑3~26mm,臍點點狀、人字狀,層紋不清楚;復粒由2~7分粒組成。另可見導管、木薄壁細胞,木栓細胞等。

化學性質

根和莖含生物鹼類,主要有木蘭鹼(Magnoflorine),約0.41%以及木防己鹼(Trilobine)、高木防己鹼(Homotrilobine,Isotrilobine)、木防己胺鹼(Trilobamine,Daphnoline)、去甲基毛木防己鹼(Normenisarine)、木防已新鹼(Coclobine)。

參考文獻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