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根

藥材名稱:絲棉木

名稱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概況

異名:白樟樹、南仲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白桃樹(《上海常用中草藥》),雞血蘭(《貴州民間藥物》),野杜仲(湖北),明天夜合(河北)。

基源:為衛矛科衛矛屬植物白杜的根、樹、果實及枝葉。

原植物:白杜Euonymus bungeanus Maxim.(Euonymus maackii Rupr),又名桃葉衛矛(《中國樹木分類學》)。

形態:落葉或半常綠小喬木,高5~8m。樹皮灰褐色,小枝細長,灰綠色,略呈四稜形,皮部斷面有白色絲狀棉膠。單葉對生,葉柄細長,長2~3.5cm;葉片寬卵形、長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先端漸尖,具小尖頭,基部近圓形,長4~10cm,寬3~6cm,邊緣有細鋸齒。聚傘花序腋生,1~2次分枝,總花梗長1~2cm,有花3~15,花4數,黃褐色,細小,直徑約8mm,花葯紫色;花盤肥大,子房與花盤連合,花柱1。蒴果粉紅色,倒圓錐形,直徑約1cm,成熟時4瓣裂,露出桔紅色的假種皮;種子淡黃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670頁.圖3070)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區林緣、山坡溪溝邊及路邊。分佈於華東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

生藥

採集:根、樹皮、枝葉全年可採;果實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幹皮含膠質16.3%~21.6%[1,2];葉含槲皮素、槲皮甙-3-鼠李糖-7-葡萄糖甙,異槲皮素、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二葡萄糖甙、槲皮素黃酮甙、芸香甙、槲皮甙、槲皮素的二糖甙(D-葡萄糖和L-阿拉伯糖、D-蔦萄糖和L-鼠李糖)[2]、Mononic acid、雷公藤內乙酯(Wilforlide B)、雷公藤內甲酯、3β,22α-二羥基-△12齊墩果烯29-羧酸、沒食子酸[3]、Benulin(Lantabetulic acid)(1)、3β-25環氧-3α-羥基、△20(29)羽扇豆烯-28-羧酸)和絲木酸(Bungeanicacid,即3β,25-環氧-3α-羥基-△13-齊墩果烯-28羧酸)(2)[4,5]。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6。


[2]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622。


[3] 上海醫科大學學報 1986;13(3):190。


[4] 上海醫科大學學報 1986;13(5):340。


[5] 中國藥學文摘 1988:88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