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人蔘

藥材名稱:菘菜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白菜(《飲膳正要》),夏菘(《農政全書》),青菜(《中國藥用植物誌》)。

基源:為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青菜的嫩莖葉。蕓薹屬約40種;中國有14栽培種、11變種、1變型。

原植物: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B.napus L.var.chinensis(L.)O.E.Schulz),又名小白菜(通稱),江門白菜(《廣州植物誌》),油白菜(《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小油菜(《經濟植物手冊》)。

形態:一或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莖直立,高40~75cm。葉片深綠色或嫩綠色,稍被白粉;基生葉叢生,直立或開展,葉片倒卵形或寬橢圓形,長20~30cm,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鋸齒或波狀齒,基部漸狹成扁平的肉質寬柄或稍呈圓柱形,白色或深綠色(其葉色及葉柄的形狀均因品種而異);莖生葉長橢圓形或寬披針形,長8~15cm,寬3~7.5cm,基部耳狀抱莖。總狀花序頂生,開花後漸延長;萼片4,淡綠色,位於兩側的2枚較大,其基部略呈囊狀;花瓣4,鮮黃色,長橢圓形或長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6,4長2短,具蜜腺;子房圓柱形。長角果圓柱形,長2~6cm,頂端具細喙。種子近球形,紫褐色或黃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17頁.406圖)

生境與分佈:原產中國,現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藥性

性味: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甘,少冷。” ②《新華本草綱要》:“味甘,性涼。” ③《滇南本草》:“性平和,味甘。” ④李杲《食物本草》:“味甘,溫。有小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經。”

功效:解熱除煩,消痰,消食,通利腸胃,解酒,和中,利大小便。

主治:肺熱咳嗽,便祕,丹毒,漆瘡。 ①《別錄》:“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②《四聲本草》:“治瘴氣,止熱氣嗽。” ③《食療本草》:“治消渴,又消食,亦少下氣。” ④《新華本草綱要》:“用於消痰止咳,清肺熱,通利小便。”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搗汁。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鮮者滑腸,不可冷食。《綱目》:“氣虛胃冷人多食,噁心吐沫。”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子母祕錄》:“治小兒赤遊,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杵菘菜敷之。” ②《傷寒類要》:“治發背:地菘汁200ml,日再服。” ③《綱目》:“治漆毒生瘡:白菘菜搗爛塗之。”

醫藥家論述

①蘇敬等《唐本草》:“菘菜,不生北土。其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小苦;白菘,似蔓青也。” ②孟詵《食療本草》:“白菜,發諸風冷,有熱人食之,亦不發病,即明其性冷。《本草》雲溫,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