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竻

藥材名稱:鈴茵陳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金鐘茵陳(《滇南本草》),黃花茵陳(《植物名實圖考》),吊鐘草(《南京民間藥草》),靈茵陳(《江蘇植物誌》),吹風草(《東北藥用植物志》),土茵陳、角茵陳(《中藥志》),山茵陳(《閩東本草》),油罐草(《貴州藥用植物調查》),北劉寄奴、草茵陳(《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基源:為玄蔘科陰行草屬植物陰行草的全草。陰行草屬約3種產於亞洲;中國有2種,2種均入藥。

原植物:陰行草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歷史:本品原名陰行草,始見於《植物名實圖考》,雲:“陰行草,從生,莖硬有節,褐色,有微刺;細葉;花苞似小罌,上有歧,瓣如金櫻子形而深綠;開小黃花,略似豆花。……湖南呼黃花茵陳,其莖葉頗似蒿,故名。……滇南謂之金鐘茵陳,既有其實形,亦聞名易曉。”所述及附圖,應即本品。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25~70cm,全株被白色柔毛。莖直立,上部分枝。葉對生,上部葉互生,有翅狀短柄;葉片輪廓為三角狀卵形,長2~6cm,寬1.5~3cm,羽狀深裂,裂片3~4對,線狀披針形,邊緣常為不整齊的齒狀缺刻,基部狹窄下延成葉狀柄。苞片披針形至線形,近全緣或3淺裂。花單朵腋生及頂生,有短柄,密集枝端排列成總狀花序;花萼筒狀,筒部長約1.2~2cm,有脈10條,被短粗毛,先端分裂,裂片披針形,長3~5mm;花冠脣形,黃色,有時上脣為紫紅色,長約2.5cm,上脣兜狀,全緣,下脣3裂,中央一裂片較大,外面被柔毛;雄蕊4,2強;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伸出上脣外,微向上彎,柱頭略膨大。蒴果包於萼內,狹長圓形,長約1.2cm,寬約3mm,先端尖銳,胞背開裂。種子多數,長卵形,有皺紋,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745頁.圖1973)

生境與分佈:生於曠野草叢,丘陵或山下坡路旁。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8~9月割取全草,晒乾。 藥材產於江蘇、安徽、浙江、雲南、廣西。

鑑別:全草長30~60cm。莖分枝,表面紫褐色,被黃白色短柔毛,基部毛較少或近無,質堅實而硬,折斷面黃白色,中央有髓。葉片多破碎脫落,皺縮,質脆。花序著生在枝端,花冠多萎黃,花萼黃褐色,宿存,內萼常藏有多數棕褐色的種子。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從帶花果的全草中分得3-羥基-16-甲基-十七羧酸(3-Hydroxy-6-methylheptadecanoic acid)、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三十四和三十五烷、β谷甾醇[1]。地上部分分得1個吡啶單萜烯類新生物鹼,稱Isocantleyine(5H-吡啶-4-羧酸6,7-二氫-6-羥基-7-甲基-甲基酯;5H-Pyridine-4-carboxylic acid,6,7-dihydro-6-hydroxy-7-methyl-methylester)(1)和1個內酯類成分Loliolide(2)[2]。揮發油中共鑑定出35個組分[3]。還報道含黃酮、香豆素、有機酸、氨基酸、多肽、蛋白質、可溶性糖類、強心甙、微量元素Fe、Mn、Ni、Sr、Zn、Cu、Co、V、Mc、Se、Ti、Cr、P等[4,5]。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 1988;19(12):38。


[2] 藥學學報 1992;27(2):113。


[3]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6;7(10):905。


[4] 中草藥 1985;16(6):46。


[5] 時珍國藥研究 1993;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