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莨

藥材名稱:跌破竻

名稱出處: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概況

異名:小角刺(《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竻齒樹(《中藥大辭典》),耙齒木,狗牙木(廣西)。

基源:為大風子科柞木屬植物長葉柞木的刺及種子。

原植物:長葉柞木Xylosma longifolium Clos.

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7m;枝柔弱,常有刺。葉革質,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15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楔形,邊緣有粗鋸齒,側脈8~12對。花雌雄異株,總狀花序極短,長5~15mm,生於當年枝葉腋,有密生花,淡黃色;萼片4(-5),卵狀披針形;無花瓣;雄花有多數雄蕊,花盤由多數腺體組成,位於雄蕊外圍;雌花花盤圓盤狀,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通常2裂。槳果球形,直徑4~6mm,成熟時黑色,有2~4種子。花期春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24頁.圖3577)

生境與分佈:生於礦野、路旁、疏林或密林中。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越南至印度也有。

生藥

採集:葉、刺全年可採;種子、果實成熟時採收。

藥性

性味:①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味苦,性寒。”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澀,寒。”

功效:清熱利溼,散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①《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種子:治經閉,瘡癬,瘰癧;刺:催乳。”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扭挫傷或骨折、脫臼。”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根皮、莖皮:治黃疸水腫,死胎不下。根、葉:治跌打腫痛,骨折,脫臼,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全國中草藥彙編》:“9~12g。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或用葉的35%的乙醇製成30%的搽劑,供外搽或溫敷用。”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扭挫傷或骨折、脫臼整復後:鮮跌破竻葉,搗爛外敷;或用35°酒精製成30%擦劑,外擦及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