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肚

藥材名稱:虎刺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伏牛花(《開寶本草》),鳥不踏、老鼠刺(《福建藥物志》),小黃連(湖南),兩面針(廣西)。

基源:為茜草科虎刺屬植物虎刺的根及莖葉。

原植物: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L.)Gaertn.f.

歷史:虎刺,原名伏牛花,始載於《開寶本草》;《綱目》收載於木部。入《圖經本草》虎刺。蘇頌雲:“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澤中,葉青細似黃櫱葉而不光,莖赤有刺,開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採陰乾,又睦州所生虎刺,雲凌冬不凋,彼人無時採根、葉,治風腫疾。”綜上所述,觀《植物名實圖考》伏牛花條及附圖,與本種相符。

形態:多枝有刺灌木,高通常1m左右;枝屈曲,二叉分枝,被短硬毛;刺生葉柄間,硬,針狀,長約1cm。葉對生有短柄,卵形,常1對較大而鄰接的一對則較小,長1~2cm,通常寬1cm左右,頂端鈍尖,僅下面有時被疏毛,側脈稀疏;托葉生葉柄內,小而有三凸尖,早落。花白色,4數,有短梗,1或2朵近枝頂腋生;萼倒卵狀,長約3mm,無毛,裂片小,不脫落;花冠筒狀漏斗形,長約10mm,喉部有長毛;花葯稍伸出,藥隔寬闊;柱頭4淺裂。核果近球狀,直徑約5mm,鮮紅色,有4個堅硬的分核。花果期4~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269頁.圖595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0~3000m山坡灌叢中或林下陰溼處。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至南部地。

生藥

採集:全草及根全年可採,洗淨,切碎,晒乾。

化學性質

根含虎刺醛(Damnacanthal)、虎刺醇、羥基虎刺醛(Juzunal)、大形虎刺醛(Majoronal)、2-苄基紫黃茜素(2-Benzylxanthopurpurin)、茜素-1-甲醚(Alizarin-1-methyl ether)及5(8)-羥基-茜素-1-甲醚。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