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感染

[拼音]:huanongxing guanjieyan

[英文]:suppurative arthritis

化膿菌進入關節腔及其組成部分(滑膜、骨、軟骨)所致的感染。病原體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球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引起者較少。多見於小兒,最易累及的關節是髖關節和膝關節,可表現發熱,區域性紅、腫、痛、熱等,重者影響關節功能。由於醫療事業的發展,發病率已下降,但偏僻地區還偶有發現。

感染途徑有三:

(1)血行感染,尤其見於小兒患猩紅熱、中耳炎、偖腫、蜂窩組織炎等以後。

(2)直接感染,多見於戰傷、外傷、手術等以後。

(3)區域性蔓延,如關節附近的化膿性病灶、肌肉或肌腱的化膿性炎症,關節周圍的蜂窩組織炎、骨髓炎等都能蔓延到鄰近關節,引起化膿性關節炎。

病理變化

因細菌毒性,人體抵抗力、發病年齡、感染部位、治療早晚而不同。關節發生感染後,首先產生滑膜充血、水腫、炎症細胞浸潤、滲透性增加,產出大量滲出液。滲出液最先為漿液性的,其中有紅細胞、白細胞,蛋白質含量高。此時關節其他組織基本正常,若感染及時控制,關節功能可完全恢復。若病變發展,滑膜即逐漸增厚,滑膜上出現纖維蛋白斑及肉芽組織。滲出液逐漸濃稠。形成纖維蛋白性滲出液,其中細胞數增多,並含有大量纖維蛋白。病菌被白細胞吞噬,故鏡檢及培養可能為陰性。隨纖維蛋白的大量滲出,滑膜可出現纖維性粘連。愈後關節功能受一定損害。病變繼續進展,滲出液變為膿性,由於白細胞破壞,膿液中含有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壞軟骨,使軟骨變軟、變薄,光度消失,且有多形核白細胞及纖維細胞滲入,發生纖維性變,甚至出現軟骨脫落影響關節功能。軟骨破壞後骨面即暴露於關節腔。病變繼續蔓延,最後形成骨髓炎、關節周圍膿腫、蜂窩組織炎,並向外穿破形成竇道,嚴重者造成病理性脫位。

症狀

全身症狀有高熱、畏寒、戰慄,甚者出現菌血症和膿毒血癥。症狀的輕重常與病期有關。在漿液期,全身和區域性症狀都較輕。至漿液纖維蛋白期,症狀即加重。化膿期症狀最嚴重,病人可高熱至40℃以上,小兒往往發生驚厥。

關節疼痛為早期區域性症狀,炎症發生於髖關節時,往往經閉孔神經反射性地產生膝關節疼痛。若炎症在表淺的肘、腕、膝、踝等關節,則早期即可發現區域性紅、腫、熱、痛、及波動感。炎症在髖關節則往往因軟組織較厚而不易早期發現。炎症和疼痛的刺激引起保護性肌痙攣,使患肢固定在關節間隙充分擴大的位置,患肢不敢移動。病情嚴重者膿液破壞關節囊,還可出現肌肉痙攣,引起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尤其在髖、膝關節)。

診斷

主要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徵,其次為化驗檢查,血中嗜中性白細胞增多,血、尿、便塗片或培養找到細菌皆有助於診斷。關節腔穿刺抽液在診斷及治療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關節液在早期為淡黃色澄清液體,繼而變黃色混濁,晚期為膿液。穿刺液細菌培養早期可能為陰性,越到晚期陽性率越高。化膿性關節炎與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鑑別,後者不影響關節的活動,當然關節附近的肌肉受炎症刺激後也可以發生痙攣、限制關節的部分活動,但在不牽拉攣縮肌肉的情況下關節的活動不受影響。化膿性關節炎與單純骨結核突然穿破關節形成全關節結核時的急性症狀有時不易鑑別,但X射線照片找到原發骨結核病灶,即可以作為鑑別的根據。

治療

原則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治療分全身治療和區域性治療。全身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給予鎮靜止痛藥、抗菌藥物、密切注意液體平衡,必要時給補血、補液,注意營養以增強抵抗力,除給予含足夠熱量的高蛋白質飲食外,應補給足夠的維生素B1及C。區域性治療包括抬高患肢,固定關節,區域性熱敷可減輕疼痛,解除肌肉痙攣,防止發生畸形及晚期非功能位強直。如果治療時已有關節屈曲畸形,則切忌強制復位。在漿液性滲出期經制動休息、熱敷及全身藥物治療,炎症即可控制。若積液增多,應及時穿刺抽液,同時向關節內注射抗生素。在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期應及時切開抽膿,術後充分沖洗,逐層縫合,並注入抗生素,關節功能往往可恢復。在晚期關節內充滿膿液,關節軟骨已經破壞,雖然切開排膿關節也不能恢復功能,此時應將關節置於功能位,炎症治癒後,關節強直於功能位,仍可發揮一定作用。

參考文章

敘述關節結核與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的X線鑑別診斷?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