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信使

[拼音]:changdao junqun shitiao

[英文]:enteric dysbacteriosis

腸道菌群的數量和比例失調。正常人腸道中的菌群,主要為厭氧菌,少數為需氧菌,前者約為後者的 100倍。存在於腸道的正常菌群為類桿菌、乳桿菌、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等,尚有少數過路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副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維持平衡,保持一定的數量和比例。在人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如瘦弱嬰幼兒,年老體弱和患急、慢性疾病者,以及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和放射治療者,尤其是應用廣譜抗生素者,可使腸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數量減少,耐藥的過路菌過量繁殖,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臨床症狀者,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這種感染,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者最為常見。其次為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所引起。

臨床常見型別

有以下幾類:

(1)定位轉移。因人體抵抗力降低、腸道菌群失調等原因,腸道細菌可由腸道轉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發生感染。如寄生在腸道的大腸桿菌可轉移到呼吸道,發生支氣管炎和肺炎。又如擬桿菌可從下消化道轉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膽汁中的膽鹽,影響脂肪吸收,引起脂肪瀉。

(2)自身感染。因各種原因人體抵抗力明顯下降時,腸道菌群失調引起自身感染。如肝硬變時,腸道中大腸桿菌可引起原發性腹膜炎和敗血症。

(3)比例失調。按其嚴重程度可分為3度:第1度,腸道正常菌群如大腸桿菌及腸球菌可以減少,但為暫時性和可逆性,一旦菌群失調的病因去除後可自然恢復。第2度,腸道正常菌群顯著減少,過路菌過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調的症狀。第3度,腸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消失,被過路菌替代,引起感染症狀,即菌群交替症。如抗生素應用後引起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所致的偽膜性腸炎。

臨床表現

有發熱、腹瀉(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時帶膿血)、腹脹、腹鳴等。抗生素治療後,先有症狀好轉,繼而惡化,常為本病的重要臨床特徵。

診斷

主要靠大便細菌學檢查,包括塗片鏡檢和培養,作細菌的定性和定量檢查,尤其是多次動態觀察。表現為正常菌群減少或消失,過路菌過量繁殖,大便中的細菌失去正常的數量、比例,而出現以耐藥的過路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等為主的異常細菌組合。檢測糞便中的細菌毒素,如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的毒素,也有助於診斷。

防治

嚴格掌握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適應症,切勿濫用。在抗生素使用過程中,作大便的細菌學檢查,監測大便中菌群的變遷,一旦發現異常的細菌組合,及時停用抗生素。此外,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如增強營養、注射γ球蛋白等也很重要。治療應注意早期發現和診斷,及時停用抗生素。根據大便菌群的分析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敏感的抗菌藥,抑制過度繁殖的細菌,如白色念珠菌可選制黴菌素口服,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可用萬古黴素。同時,可用乳酸桿菌製劑如乳酶生(表飛鳴)等或正常人糞便灌腸治療。也可採用促進乳酸桿菌生長的製劑如半乳醣甙-果糖,可以扶植腸道的正常菌群。此外,應加強全身支援療法,增強人體抵抗力如補充營養及維生素、少量而多次地輸血等。

臨床較常見的菌群失調症

有以下幾種:

(1)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多發生於患有急、慢性疾病的人,同時,長期和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抑制了腸道的正常菌群,使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大量繁殖,產生腸毒素引起腸炎。主要的臨床表現有高熱、腹瀉、大量稀水便或蛋花樣便、腹脹、腹鳴、脫水和休克,腹痛常不明顯。大便塗片革蘭氏染色可見成堆的陽性球菌。大便培養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正常腸道菌群如大腸桿菌等或很少見到。也可用免疫瓊脂擴散法、血凝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測定糞便中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由於本病多侵犯小腸和結腸,乙狀腸鏡檢查可見典型壞死的腸粘膜,在脫落的細胞和附著於腸粘膜的偽膜中,培養有大量金黃色葡萄球菌。以上的檢查方法可以協助診斷。治療上應立即停用抗生素,輕者常可自愈,重者則需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療,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並可用正常人糞便灌腸治療及補充液體和電解質,糾正酸中毒。

(2)真菌性腸炎。多發生於瘦弱的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有慢性病的人,以及長期和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腫瘤藥物的病人。常見的病原菌為白色念珠菌、放線菌、新型隱球菌和毛黴菌等。本病的病變主要為胃腸道粘膜的炎症、出血、壞死或偽膜形成。臨床表現有慢性頑固性腹瀉,呈水樣便或粘液便,可帶膿血,腹痛不明顯,抗生素治療後常使症狀加劇。胃腸道真菌感染可伴有全身播散,使症狀加劇。若為白色念珠菌引起者,常伴有鵝口瘡。診斷依靠大便塗片鏡檢,可見真菌菌體、菌絲和孢子。大便培養可見:正常腸道細菌明顯減少或消失,而有大量的真菌。治療時,除停用有關的抗生素外,可應用制黴菌素、酮康唑和克黴唑等。有全身播散性感染者,可用二性黴素B。

(3)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腸炎。由應用抗生素引起,主要為青黴素類、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頭孢菌素類等抗生素。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是抗生素引起的偽膜性腸炎的主要病因,佔70~95%,容易造成醫院內感染和傳播。該菌能分泌細胞毒素和腸毒素,引起結腸粘膜炎症,偽膜形成和出血。臨床表現為:在抗生素治療後,出現發熱、腹瀉(稀水便及血便)、腹脹和腹鳴等。大便培養及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查大便中該菌的腸毒素和細胞毒素可以診斷。治療應立即停用有關的抗生素;口服萬古黴素療效最好。也可應用甲硝噠唑(滅滴靈)治療;並須注意補充液體和電解質,糾正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