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肉芽腫

[拼音]:naodiantu

[英文]:electroencephalogram,EEG

應用電子技術,引導、放大、記錄的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電位變化。已廣泛應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的診斷、重危病人監測以及醫學研究。本法無損傷性,對診斷癲癇、顱內佔位性疾病、顱內感染、顱腦外傷及影響大腦生理代謝的疾病有一定的價值。臨床上所用腦電圖檢查多靠目測尺量的方法進行分析,因此精確性差,許多判斷是靠經驗。隨著電子技術的進展,出現了遙測腦電圖、腦電位分佈圖、深部埋藏電極及計算機分析等方法。

腦電圖的描記

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時時刻刻存在著電位變化。腦電圖所記錄的電位變化主要來源於錐體細胞頂樹突的電位總和,而腦電活動的節律性則由丘腦內側核群及中腦網狀結構調節。

由於大腦各葉(額、頂、枕及顳)有不同的動能,所以必須在頭皮上放置一定數量的電極才能反映全部皮質的電活動。目前均採用國際腦電圖學會的標準電極放置方法(10~20系統)。從鼻根到枕骨粗隆聯線,及從鼻根通過枕骨粗隆的頭圍作為基線,每20%放置一個電極,共19個電極(圖1)。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每個電極的位置與大腦皮質各葉基本相符,故定位較準確(圖2)。臨床上記錄兩種基本導聯(參考導聯及雙極導聯)的電位變化(圖3)。

參考導聯是一個記錄電極和參考電極(一般在耳垂)進入同一個放大器。其優點是電位失真少。但沒有一種參考電極是完全沒有電活動的,這種電活動可以從與之相連的各道記錄到,造成判斷上的困難。雙極導聯為兩個記錄電極進入同一個放大器。其優點是可以在相鄰的電極間明確辯認電位變化,定位比參考導聯精確。但對分佈廣泛的電位,在波形及波幅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因此單極及雙極導聯均應描記不可偏廢。

腦電圖的基本內容

分析腦電圖要注意以下內容。

頻率

每秒鐘出現的電位變化數,以Hz(赫茲)表示。根據頻率的不同將腦電活動分為 δ 頻帶(8~13Hz)、θ頻帶(4~7Hz)、δ頻帶(0.5~3Hz)及 β頻帶(14~30Hz)(圖4)。

波幅

腦電活動的高度,單位為μV(微伏)。高波幅指>50μV,中波幅指25~50μV,低波幅指<25μV。

位相

以基線為準,在基線以上稱負相,在基線以下為正相。各導聯間,波峰及波谷發生於同一時間者稱為同位相,否則為不同位相。兩道間的波位相完全相反者稱為位相倒置(圖5)。在雙極導聯,兩相鄰道有一公共電極時,位相倒置的出現對大腦半球佔位性病變有定位價值。

波形

在一個波的週期內,電活動的變動形式(圖6)。

(1)正弦樣波。上升枝及下降枝光滑對稱,波頂圓鈍。正常δ 波、β波、θ波多為正弦樣波;δ波亦可為正弦樣波。

(2)棘波。上升枝陡峭,下降枝可稍有坡度,週期<70毫秒(ms),一般為高波幅。是異常波。

(3)尖波。波形與波幅似棘波,僅週期較長(在70~200ms)。為病理性波,但正常人睡眠時雙頂可出現尖波。

(4)棘(尖)慢複合波。由一個棘(尖)波及一個2~5Hz的慢波組成。亦為異常波。

(5)多棘(尖)慢複合波。由一個以上棘波及一個慢波組成。亦為異常波。常見於肌陣攣性癲癇。

(6)三相波。為1~3Hz的慢波,由三相組成,第一相為負相常為尖波,第二相為正相,第三相為負相。第三相高於第一相,為異常波。常見於代謝性腦病。

出現方式

一種腦電圖現象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這對判斷是否正常或異常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1)散在。以單個波的形式,無規律地出現。

(2)節律。3個以上頻率、波形及位相相同、波幅相似的波連續出現。如正常成年人的δ 節律,兒童的θ節律。異常波亦可以節律的形式出現。

(3)同步性。大腦半球相對應區或一側半球的各區間的腦電活動在同一時間內出現。

(4)不同步性。兩半球對應區或一側半球各區間的腦電活動在時間上無固定關係。

(5)爆發。一種腦電現象突然出現,突然消失,並突出於背景活動。

(6)高度節律失調。雜亂出現於兩半球的不規則高波幅慢波、棘波及尖波爆發。

出現部位

可分為:

(1)限局性。僅見於大腦半球的某一區域。

(2)一側性。出現於一側大腦半球。

(3)兩側性。出現於兩側大腦半球。可以對稱,也可以不對稱。

在記錄腦電圖過程中給予光或聲刺激,或令被檢查者作心算,均可使δ 節律消失,出現低波幅快波。當刺激或心算停止後 δ節律重新出現。這些是生理反應。用非生理性的方法,如過度換氣、閃光或藥物(如致驚厥藥解眠),使原有的異常更為明顯,或使原來無異常表現的腦電圖出現異常,這種方法稱為誘發。

正常腦電圖

與其他生理引數一樣,所謂正常腦電圖為統計學概念。腦電圖不但與健康狀況有關,而且與年齡及精神狀態有密切關係。健康成年人清醒狀態下的腦電圖以δ節律佔優勢,約佔75%,以9~10Hz為主要節律,波幅平均 50~100μV。δ 節律以枕區最顯著,波幅最高。波形最整齊,呈紡錘狀出現,兩側基本同步對稱。慢波散在於額及顳區, 波幅 50μV以下,θ波不多於10%,δ波應少於5%。快波主要在額及中央區,不超過20%,波幅在30μV以下。全頭波形整齊,兩側對稱,生理反應明顯。個體差異顯著。

新生兒以δ波為主,兩側常不對稱。隨年齡增長頻率逐漸變快。到3~4歲以θ節律為主,兩側逐步對稱,並出現個體差異。枕部已可見到δ 波。7~8歲時δ 節律已佔優勢,但仍不穩定。10~12歲時 δ波波幅可高達 150μV左右,此後逐漸降低。至18歲達到成人的腦電圖。60歲以上老年人的腦電圖中,有δ 頻率逐漸變慢,慢波增多的趨勢。

腦電圖的臨床應用

腦電圖是很有價值的檢查大腦功能的方法。但不能直接反映大腦組織結構方面的變化,因此對診斷病因有一定的侷限性。在不同病因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以出現相同的腦電圖異常;而一種腦電圖異常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幾乎沒有哪一種腦電圖異常對某種疾病具有特異性。並非全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均有腦電圖異常,這與病變的部位、範圍、大小及進展速度有密切關係。

腦電圖對一些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意義可歸為幾類。

診斷意義較大

腦電圖對大腦半球以及丘腦的突然或迅速進展的病變有較大的診斷意義。

(1)發作性疾病,如癲癇。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分型及估計預後均有重要意義。發作期腦電圖可顯示爆發性活動,多出現兩側瀰漫性慢活動,可以是棘波、尖波、棘慢複合波或多棘慢複合波的爆發,也可以是慢波、快波甚至δ波的爆發。

(2)中毒代謝性腦病。急性期多見彌散性高波幅慢波。三相波常見於代謝性腦病,肝性昏迷時三相波最典型。

(3)昏迷。腦電圖異常的程度與昏迷的程度有關,與昏迷的病因關係較少。典型的腦電圖表現為廣泛性δ波。少數特殊病變部位的昏迷可以是δ型,β型腦電圖。

(4)腦死亡。表現為電靜息或沒有超過2μV的電活動。

(5)急性髓鞘脫失性疾病。如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表現為低平電活動的背景上週期性出現棘波,尖波或慢波爆發(週期現象)。

(6)腦炎。典型的腦電圖異常為廣泛性δ波。

診斷意義一般

對大腦半球病變的早期或慢性進行性病變診斷意義一般。

(1)腫瘤。80%的大腦半球腫瘤有限局性異常,典型的表現為限局性δ波,但定位常不精確,甚至可以出現遠離腫瘤所在部位的限局性異常。合併顱內壓增高時出現廣泛性異常。

(2)卒中。亦可以出現限局性異常。

(3)顱腦外傷。

(4)慢性硬膜下血腫。

診斷意義不大

對大腦半球以下的病變,大腦半球陳舊性或慢性廣泛性病變以及功能性病變,如小腦、腦幹病變,精神病,變性性疾病及慢性頭痛診斷意義不大。

參考書目

馮應琨:《臨床腦電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0。

參考文章

腦電圖檢查對多動症診斷有意義嗎?兒科在腦電圖上睡眠是如何分期的神經與精神科抽動-穢語綜合徵腦電圖異常嗎?兒科抽動-穢語綜合徵要做腦電圖嗎?兒科清醒與睡眠狀態腦電圖波形有什麼變化神經與精神科腦電圖對診斷腦血管病有何意義神經與精神科腦電圖檢查在偏頭痛診斷中有何意義神經與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