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藥

[拼音]:hanzheng

[英文]:sweating disorder

汗液外洩失常的病證。主要為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毛孔開闔不利所致。汗證屬臨床常見證候,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為其他疾病的症狀之一而出現。汗證可分為自汗、盜汗、絕汗(或脫汗)、黃汗、戰汗。時時汗出,動則更甚,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為盜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為絕汗;汗色黃而染衣,為黃汗;急性外感熱病中,突然惡寒戰慄而後汗出,為戰汗。

病因病機

汗證與生理性出汗不同。人體為適應外界環境自身調節體溫而汗出,為正常的生理現象,如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渴飲熱湯、情緒激動、運動等出汗。若人體患病時,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異常外洩並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狀的,則為病理性出汗。

汗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營衛不和。衛氣有固護體表,使津液不致妄洩的作用,由於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感受風邪,均可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洩失常;此外,還有因素體虛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因肺與皮毛有著表裡相合的關係,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衛不固,毛竅開洩而汗出;或因外感風寒入裡化熱,或感受風溫、暑熱之邪,邪入於內,肺胃熱盛,蒸發津液而汗出;或因飲食不節、外感溼邪,損傷脾胃,脾失於運化,溼邪中阻,蘊久化熱,溼熱燻蒸肌表而為自汗;或因溼熱燻蒸於肝膽,膽汁隨汗液外溢肌膚而為黃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虛精虧,虛火內生,擾津液外洩;或因久病重病,陽氣虛衰,不能斂陰,衛外不固而汗液外洩;或因急性熱病中,正邪相爭,以致戰慄而汗出。

辨治

汗證病因多種,病象各異,但不離虛實寒熱。辨證時,首先要辨別自汗、盜汗、絕汗、黃汗、戰汗;其次要辨別寒熱虛實。汗證以屬虛者較多。一般自汗多為陽虛,盜汗多為陰虛。但也有自汗屬陰虛,盜汗屬陽虛的。不能僅憑自汗、盜汗一證判定陽虛或陰虛,應四診合參作出正確診斷。臨床上因熱致汗多為陽證、實證;因寒致汗多為陰證、虛證。汗證的治療主要根據虛者補之,脫者固之,實者洩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則。

自汗

臨床較為常見,任何年齡都可罹患此證,有寒熱虛實的不同。

(1)肺衛不固。證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宜益氣固表,常用玉屏風散加味。

(2)營衛不和。證見汗出惡風,周身痠痛,或微發熱頭痛,脈浮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常用桂枝湯加味。

(3)裡熱熾盛。證見燻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躁不安,或兼發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治宜清裡洩熱,裡熱得清,則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湯加味。

盜汗

以虛熱居多,也可見於氣虛、陽虛、溼熱等。

(1)心血不足。證見心悸少眠,睡則汗出,醒則汗止,氣短神疲,面色不華,脈細,舌淡。治宜補血養心斂汗,常以歸脾湯加減。

(2)陰虛火旺。證見虛煩少眠,寐則汗出,形體消瘦,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或有久咳虛喘,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

絕汗

急性熱病或各種危重病證,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憊,四肢厥冷,氣短息微,舌幹少津,脈微細欲絕。治宜益氣回陽、固脫斂汗,常以參附龍牡湯加味。如熱病兼見口渴欲飲,舌紅絳或見捲縮,為陽虛陰竭之象,可與生脈散合用。

黃汗

多屬溼熱。證見發熱汗出,色黃如黃柏汁,染衣著色,口乾不欲飲,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脅痛,胃納呆滯,或有發熱煩躁,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利溼,常以茵陳五苓散加減。

戰汗

急性熱病中,證見發熱口渴,煩躁不安,並突然出現全身戰慄,而後汗出,汗後熱退身涼,或熱勢減輕,脈數,苔薄黃。戰汗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主要根據原發病情辨證論治。

汗證除絕汗外,治療得當,一般預後良好。絕汗乃重危之證,為生命垂危,陰陽離決的一種表現,應採取緊急措施,治不及時,可危及生命。

參考文章

為什麼汗證患者不宜食生薑?飲食為什麼汗證患者不宜食大蔥?飲食為什麼汗證患者不宜食辣椒?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