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中作》原文及翻譯賞析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邊塞詩思鄉詩
《磧中作》是唐代詩人岑參的邊塞詩。此詩選取沙漠行軍途中野營生活的一個剪影,以雄健的筆觸,描述了馳騁塞外,隨止隨歇的軍旅生活。雖僅四句,卻融匯了作者初赴邊塞的新奇之感和遠離家鄉的思親之情。在對大漠的荒涼和行軍的艱苦所作的描繪中,也顯現出一種從軍豪情。全詩語言自然遒勁,意境雄渾壯闊,情景契合,別有神韻,充分顯示出悲壯與悽清的綜合美。
翻譯/譯文
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後已見到兩次月圓。
今夜不知道到哪裡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註釋
①磧(qì):沙石地,沙漠。這裡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木什附近。
②走馬:騎馬。
③辭家:告別家鄉,離開家鄉。
④見月兩回圓:表示兩個月。月亮每個月十五圓一次。
⑤平沙:平坦廣闊的沙漠、大漠。
⑥絕:沒有。
⑦人煙:住戶的炊煙,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賞析/鑑賞
在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物懷有深厚的感情。這首《磧中作》,就寫下了詩人在萬里沙漠中勃發的詩情。
詩人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向讀者展示他戎馬倥傯的動盪生活。詩於敘事寫景中,巧妙地寄寓細微的心理活動,含而不露,蘊藉感人。
“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瞭行進方向。讀者彷彿看到詩人揚鞭躍馬,從長安出發,沿著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風塵僕僕的向西進發。“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詩人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中寫過“過磧覺天低”的雄渾詩句。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辭家見月兩回圓”,則從時間著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詩人只是點明瞭離家赴邊已有兩月,交代了時間正當十五月圓;然而細一推敲,詩人無窮思念正蘊藏其中。一輪團圞的明月當空朗照,觸動了詩人的情懷,他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麼清晰,表明他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兩回圓”是經歷兩月的藝術說法。這句詩含蘊很豐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人們愛用月亮的圓缺來比喻人的離合,看到圓月,就會想到與家人的團圓,現在是月圓人不圓,自然不免要牽動思鄉之情。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了一條縫隙,透露出這一點點內心深處的訊息,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現實──“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上句故設疑問,提出一個眼前急需解決的宿營問題,下句詩不作正面回答,卻轉筆寫景:好像詩人並不關心今宵宿在何處,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磧中之景。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並不低沉、哀傷。在詩人筆下,戎馬生涯的艱苦,邊疆地域的荒涼,正顯示詩人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正如詩人所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上一篇: 《劍門道中遇微雨》原文及翻譯賞析
下一篇:《子夜秋歌》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