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杜鵑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異名:鵜
(《楚辭》),巂周(《爾雅》),子
鳥、周燕(《說文》),
(《臨海異物志》),杜宇、子規(《禽經》),謝豹(《禽經》注)怨鳥,(《埤雅》),催歸、陽雀(《綱目》)。
基源:為杜鵑科杜鵑屬動物小杜鵑、大杜鵑的肉或全體。杜鶻屬全世界約18種,中國約8種。
原動物:小杜鵑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Linnaeus
形態:①小杜鵑體長約28cm。額棕灰,頭頂和後頸灰稍沾褐;背和肩黑褐,腰和尾上覆羽藍黑;尾羽黑褐;羽緣具若干棕色斑點,羽幹兩側具白斑,末端白色;翼羽純白;飛翼暗褐,外翈基部有棕色點斑,內翈基部具白色橫斑;頦喉灰色;上胸沾棕;下胸和腹部白色而具黑色粗著橫斑;尾下覆羽皮黃色。上嘴黑,嘴基和下嘴黃色,跗蹠、趾和爪等亦黃色。 ②大杜鵑 雄鳥體長約35cm。上體純暗灰色;兩翼暗褐,翼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羽幹兩側,具白色細點。頦、喉、上胸以及頭和頸的兩側均淡灰色。下體餘部白,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另有一種肝色型雌鳥:其上體滿布著慄紅與黑褐二色相雜的橫斑;下體前部亦綴以淡慄與黑色橫斑,向後的白羽並常渲染棕色。嘴黑褐,下嘴基部近黃;腳和趾均黃,爪帶褐色。
生境與分佈:常棲於濃密的闊葉林中,繁殖期也常在有柳叢或葦塘的水邊高樹上。分佈於中國大部地區。
採集:夏、秋季捕捉,捕後殺死,去毛及內臟,鮮用或炭火焙乾。
貯藏:置乾燥處儲存,以防蟲蛀。
性味:《綱目》:“肉:甘,平。”
功效:消瘰,通便,鎮咳。
主治:淋巴結結核,便祕,百日咳。 《綱目》:“治瘡瘻有蟲,薄切,炙熱貼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鮮用1只。
TAGS: 成語造句
Copyright © 2020 三度漢語網 版權所有
聲明: 本站三度漢語網 文章來自網路搜集整理 如果有異議 請聯絡我們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暫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