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蘊論文

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蘊論文

  摘要:教育的意義在於人的生成,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蘊在於:最近發展區是促進人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人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是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更是高效教育教學的關鍵。先行組織者是促進兒童最近發展區的跨越和不斷髮展的手段。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教育;意蘊

  “人的誕生不只是一個行動,而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目標在於完全誕生,可悲劇卻在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至死都沒有達到這種誕生。活著就是每一分鐘都在誕生,一旦誕生停止,死亡也就來臨。從生理學上看,我們的細胞組織處於不斷誕生的過程中;但從心理學上看,我們大多數人卻在到達某一點後就不再誕生。有些人完全就是死胎,在生理上他們繼續活著,在心理上卻渴望返回大地、黑暗和死亡”。人必須學習,人不僅僅是軀體、身體,更是鮮活的人,人的誕生必須以最近發展區為起點並以促進新的、更高層次的最近發展區的生成為目標。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由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提出的,其實質是強調兒童認知更高水平發展的可能性。既然是一種可能性,那麼可能性本身具有的特性就是具有動態性。可以說,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的是認知結構發生質變,是更高水平的發展,是在追求平衡與不平衡的過程中促進自己的認知結構的螺旋上升和產生質變。最近發展區使人產生認知困惑,打破已有的平衡狀態,從而導致人的認知結構產生不平衡。處於不平衡狀態的個體無法忍受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學生的“相異構想”讓他開始懷疑,併產生困惑最終發現問題。

  “作為偶然的、社會的人的我,被分割在作為整個人性的人的我之外。我對我自己來說是一個陌生人,在同樣的程度上,每個人對於我也都是陌生人。我被割裂在人性經驗的廣闊領域之外,自始至終是人的一塊碎片,體驗到於己於人來說都是真實的東西的極小的一部分。人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學生很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相異構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顯出來。為了解決問題問題,他會透過不同的路徑找到解決矛盾的平衡點。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教育要走在學生已有發展的前面、強調外在力量對兒童成長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這種外在力量主要是成人或比自己具有更強能力的同伴和同學。因此,最近發展區理論尤其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發展的作用。

  二、最近發展區的意義

  (一)重視順應過程促進人發展的重要作用

  人“從他誕生那一刻起,生活就向他提出了問題,這些問題必須由他回答。每時每刻,他都必須回答;不是用他的頭腦,也不是用他的軀體,而是用他的全部身心來回答,用那會思、會夢、會睡、會吃、會哭、會笑的他來回答。人不得不以各種方式回答這個問題;即便是瘋狂,也是一種解答”。困惑、矛盾、誤區都是學生已有的智力水平和品質的體現,因此,要找到學生已有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必須重視兒童在教學過程中的智力表現。杜威曾經提出了問題解決的經典過程:感知困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人面臨共同的疾病,即人同人自己、同他的同胞、同自然的梳理,是感覺到生命像沙子一樣才能夠手中流失,還未懂得生活就將死去;是雖生活在富裕之中卻無歡樂而言。不管是學生產生困惑、矛盾還是誤區都是新學習的知識不能納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即順應發生了。

  人的認知結構或智力要不斷髮展或產生質變就需要一個個順應過程的不斷產生。“生成來源於歷史的積聚和自身不斷重複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於不知不覺的無意識之中達到的,但這無意識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識從事某事的結果。”困惑、矛盾、誤區的產生說明教學活動本身已使學生注意到教學活動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就是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不斷求證或反證自己的已有經驗從而獲得認知結構產生質的飛躍,因此,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確定是評判一個老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教育目的確定的依據

  談到教育目的,我們會重提赫爾巴特和杜威的教育目的。赫爾巴特強調教育分為可能目的和必然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指的是受教育者可能從事的職業,必然的目的指的是一個人要成為人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杜威提出了教育無目的論,認為教育之外無目的,教育過程內的目的無外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以及兒童經驗的不斷改

  組或成長。不管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還是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都需要找尋到一個已有的道德水平或經驗。教育目的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宏觀角度的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的確定除了要根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還必須結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狀況確定。除了宏觀角度的教育目的,還有微觀角度的教育目的。

  微觀角度的教育目的有個人的教育目的、學校的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不管是微觀角度的教育目的還是宏觀角度的教育目的,確定的依據都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的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可能的認知結構的距離,這種距離是科學的、可以縮短的。教育目的的確定實際上也是在尋找已有的目的和可能的教育目的的區間,因此,最近發展區理論不僅適合兒童的認知狀況的分析,同樣適合尋找教育目的確定的依據。

  (三)高效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教育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靈與肉的交流,是雙方,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係,均使人類畏縮。教育是一種活動,它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回到教育實際中,我們發現教育的效果存在不同的形式,有高效、有效、零效和負效。教育是促進人的向前向上且和諧的發展,教育必然應該是有效或高效的。教育內容過難或過容易、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最近發展區不僅僅知識與能力,同樣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有相應的最近發專區,因此,最近發展區是多維的。三維繫統中任何要素的最近發展區不能正確、合理地確定,就會導致教學產生“零效”甚至“負效”。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意義在於提高教學的效率,因此,最近發展區的正確確定是高效教育教學必須的。教育活動關注的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進兒童“新人”生成的重要前提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在他的《教育是什麼》一書中明確地指出,“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況,而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使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環境不可或缺,因為這種環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現行教育本身卻越來越缺乏愛心,以至於不是以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從事教育工作。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昇華的一個因素,但實現它的途徑似乎已不是教育,因為現行教育的運用恰恰阻礙了愛的交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兒童或學生的“新人”的生成,教育必須考慮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等,總之,教育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就要把學生最近發展區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並創造學生的新的最近發展區為目標。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為遷移而教”,但我們很少有人強調為不斷創造學生的新的最近發展區而教。教育促進人的實質就是不斷創造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不斷生成。因此不管是教學的目的還是具體的某一堂課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提高教學效果的要求,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發展。不管是高效的教學還是低效甚至是零效的教學,都必須透過受教育者得到檢驗,實質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不斷更新。因此,教學效果的試金石可以說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三、利用先行組織者促進兒童最近發展區的跨越

  “教育者為了在所有無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喪失信心,他們需要一種極大的內在穩定性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耐心。”教育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活動,是人與人的交往,錢林森在《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對話集》一書中說,“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正是他們構成了生命與生命之間生生不息的代代繁衍。但是,這種獨特性如果缺少了和其他獨特性之間的交流的話,那麼,它就會失去意義,就無法顯現,更無法絢麗綻放”。

  因此,只有對話、提升,生命才是常青的,才是有意義的。但對話和交流的前提是對學生的已有經驗的瞭解和認識,換句話說就是要了解兒童的認知、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最近發展區。教育的目的是不讓人們做靈魂乾癟蒼白的粗鄙之人,讓我們成為不斷成長的完整的人。“意志和知識促使我全身心地投入現在之中,而不是脫離現在,在時間的斷層中踽踽走向過去和未來。當下的生活既不是丟掉過去也不是遺失未來。如果過去和未來並沒

  加強現在的話,那麼他們就毀滅了現在。人的成長也是一個區間,這個區間如何不斷被超越和新生對人的成長起重要作用。”利用先行組織者是促進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不斷超越的措施。“先行組織者”具有固著點和橋樑的功能,目的是使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注意並激發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先行組織者”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能清晰地把已有認知結構和將要生成的更高水平的認知結構聯絡起來的材料。“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

  “生命是完整的,它有著年齡、自我實現、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等形式,作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著成為完整的,只有透過對生命來說是合適的內在聯絡,生命才能是完整的。”生命的不斷完整在於不斷推進人的認知、情感態度、過程與方法的新的最近發展區的不斷髮展。最近發展區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發展需要把人當人,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依據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造適合生命發展需要的環境,提供生命成長的養分和能量。”

  參考文獻:

  [1]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事先自己的權利[m].改革出版社,1990,(1).

  [2]亞斯貝爾斯著,鄒進譯.教育是什麼[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3).

  [3]博爾諾夫著,李其龍譯.教育人類學[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2).

  [4]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嶽麓書社,2002,(10).

  [5]馮建軍.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