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讀後感(精選14篇)

未來學校讀後感(精選1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未來學校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1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孩子不能如期到學校學習,只能在家上網課,昨天跟她影片的時候,用剛學的3R傾聽法,不急不躁的跟她溝通關於在家上網課這件事情,因為還需要持續挺長一段時間上網課,本想給她做一下心理建設,卻驚喜的發現,孩子對於在家上網課一點不排斥,反而非常喜歡,她說~可以自由的選擇先想學習的課程(可重播的),也可以選擇先寫作業在聽其他課程或者作業累計到一起寫,不用像在學校那樣,每天白天固定的時間上課,45分鐘後固定的課間休息,晚上回家後才可以寫作業,在家她可以自由分配時間。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影片,一位爸爸早上8點按時開啟電視裡的“雲學堂”,叫醒睡夢中的孩子上體育課,影片中體育老師一邊賣力的講解一邊做動作示範,爸爸轉身去廚房做個早餐的時間,回頭發現孩子還裹著被子睡眼朦朧的躺在床上看著老師在影片裡蹦躂,自己壓根不挪窩,氣的爸爸衝孩子囔囔:“你倒是起來跟老師一起練啊,你看老師都汗流浹背了,你跟著跳一下,動一下”

  類似的問題在其他學科肯定也有出現過,有一邊用手機上網課,一邊用電視機看小豬佩奇的,也有一邊擼貓一邊學習的,原本這些在學校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神獸”,現在在家全靠家長監督和協助教學,可把家長忙壞了。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2

  《未來學校》是我今年寒假閱讀的一本書,出自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當時買這本書的初衷是被其中關於“學習中心”的論述所吸引,並沒有想到給我帶來那麼大的精神震撼。

  2020年來勢洶洶的疫情,讓教學和學習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央教育部緊急部署,停課不停學,教師居家辦公、學生居家學習成為應對疫情不得不採取的方式。在很多教師、家長來看這是下下策,當然包括我在內,起初都覺得這樣能行嗎?可是不包括學生,我覺得學生還是很開心的。不禁我們會問許多問題,網路裝置能行嗎?老師能夠用好線上教學的技術嗎?線上教學能保證效果嗎?學生的眼睛和體育鍛煉怎麼保證?……

  可是執行起來慢慢發現,線上教學也沒有想的那麼可怕,當然有的老師並沒有這麼快的意識到。

  首先我們看看教師,網路問題可以說已經不成為現在的主要問題了,智慧手機和光纖網路,手機的4G網路,讓線上教學更流暢。老師們經過學校的培訓,各個都成為線上教學的高手,轉發資源、直播答疑、視訊會議、連麥互動、作業佈置、打卡任務、智慧問卷、投票活動、作業批改、優秀作業評比、紅花獎勵……這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 ,資訊科技問題是老師們的大問題,有很多老師還是比較排斥,存在畏難情緒,認為資訊科技可有可無,或者說簡單的會一點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學校的培訓多半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次不同,真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師們真實主動學,互相研討,私下反覆嘗試。在短短的一兩天的時間裡,講這個網上教學平臺的相關功能嫻熟掌握,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再看教學過程,市區選擇優秀的骨幹教師錄製影片資源,教育專家把關,將知識和方法最精華的部分錄製成影片資源,讓學生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老師們也加大了研討力度,不但本學校的研討,跨學校的研討組也自然形成,與此同時老師們從來,沒有這樣隨時隨地都能夠線上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即時解決問題,共商對策。上課的時候老師們推送市區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根據本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直播點撥重點,課堂互動。課後佈置作業,可以分為日常習慣作業和學習反饋作業。老師可以透過佈置朗讀,聽寫,背誦進行日常打卡,養成良好的預習積累習慣。課後反饋作業,老師精心設計學案,針對於不同層面的學生選取不同程度的練習,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為了考慮到同學們的眼睛,老師們會斟酌再三,不斷精簡,避免學生老師低效勞動。對於批改有很多老師採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還買了手寫板輔助,大家利用軟體功能,對於學生的作業逐一批改講解,學生可以進行訂正,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老師的直播回放,以及老師給進行的作業點評。老師的輔導也更精準,可以單獨與有問題的學生連線,一對一講解。也可以透過系統的智慧問卷設計核心基本問題進行檢測,利用大資料分析學生錯誤原因,知識掌握的短板,以便有針對性進行答疑輔導。老師的鼓勵和線上活動也豐富多彩,優秀作業評比,創新設計展評,老師還會與同學們互動,送上一朵小紅花,以示鼓勵。測評問題也可以解決,召開直播會議,提醒測評開始和結束時間,自然隔離,不用擔心互相抄襲,時間到,迅速上交試卷,最擔心的評價問題也迎刃而解。

  以上這些老師們可能自己都沒想到,教學還可以這樣。

  最後來看看學生,學生很開心,因為自由。沒有了集中組織,整齊劃一,學生可以按照規定的課表,完成基本的課程學習之後,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生還自行組建學習小組,進行線上研討。還能夠單獨@各科老師進行問題諮詢。當然也有的學生是因為終於沒人管著了,可以想幹什麼幹什麼了?但是我想這一部分學生就是把他們整天圈在教師裡,他們的人在,可能心也不在了。

  還有的人考慮到學生的眼睛和鍛鍊問題,學校按照上級的要求計劃的都非常周到,要求線上教學的時間,教學的內容,作業的佈置都要適合,不能盲目照搬線下教學模式。學生集中在一起學習,視力也未見得就一定有保證。對於體育鍛煉,體育老師制定了詳細得周計劃,學校採取直播得方式進行眼操和間操,保證了學生居家體育鍛煉得時間。

  當然也存在問題,比如缺乏情感得溝通,學習活動得設計,學生之間面對面得互動交流,有得家庭裝置成就影響學習效果,有的孩子自控力差,導致學習效果降低……但是無論如何,線上教學得優勢,真得讓人刮目相看。

  面對應對疫情得特殊措施,起到得特殊效果,我對於現象的本質是沒有清楚得認識,只是單純的覺得線上線下相結合真的可以,而且還可以更好,讓我整個人變得興奮起來。

  當我看完《未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書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透過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重新認識。“行時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網際網路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現代學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而以慕課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教育的興起,已經為解決傳統學校模式的各種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既可以完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規模教育的效率問題,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教育選擇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師孤島,封閉性內迴圈,未來的學習中心是網路型或者實體型,成為彼此連線的環島。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固定學習時間,上下課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和教室;沒有學制,可以8歲入學,也可以12歲入學;沒有學習者年齡的限定,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課,一切都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選擇。未來學校解決了教育公平問題: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

  那麼書中也回答了未來教室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意識學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慧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室,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其實無非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資訊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學習遊戲化,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正確認識遊戲的意義,讓它為學習所用。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專案學習,專案學習和問題式學習相對,老師帶動學生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專案中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專案,深入瞭解相關知識內容,涉及熟悉而的問題,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涉及化學的問題,用化學知識去思考。專案學習需要合作探究學習來實現,混合學習(人機結合)也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未來學習中心,可以建議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戶,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那麼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對於家庭教育的過去:從“中心”走向邊緣。王者歸來:家庭再次稱為“學習中心”。對於未來的學習中心,父母是發現者、創造者、管理者、參與者、施教者、學習者。

  成長,中文的意思很明確,即長大、成熟,就是一個人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把成長看成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誤以為一旦離開了學校,就可以不學習了。其實,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成長本身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生命不息,成長不止,才是一個人生命最美的姿態。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我眼前展現著多美好的人生畫卷啊,未來學校就是一把讓人通向幸福完整人生之路的鑰匙。這本書透過大量的經典論述,事實論據,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一切都是可行的,點燃了心中的希望,描繪了一副美好的教育願景。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讓我們充滿信心,去擁抱新教育時代的到來,大膽去做新教育的嘗試,為了成全學生、老師、家長,每個人幸福完整的人生。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3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資訊科技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充套件到網際網路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著,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孔子說過:“君子不器。”也就是說,君子不願意成為一個只為謀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

  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成器”。能夠學有所用,是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體面地混口飯吃。今天的教育,距離孔子的“成人、立人、達人、愛人”的教育目標很遠。我們現在的教育資源不知道比孔子時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質量卻不可同日而語。不是現在大家不好學,不會學,相反,現代人的學習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主要是教育目標的問題,夫子的教育目標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用成長性思維終身學習,並且學而時習知,這樣才可能慢慢的溫故而知新,避免能力陷阱!讀書點亮生活!

  這種模式如果推行,會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

  第一,如果從小由父母培養孩子,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孩子天性愛玩,父母為了家庭,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工作,對孩子只有放任自由,從古至今嚴教出才人,對知識的研究是立足於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不可行!

  第二,貧富差距是國內,乃至整個世界存在的問題,如果推行教育中心,廢除學校制度,將會出現學識淵博者孩子學識淵博,文盲者孩子文盲,因此走向兩端極化。

  第三,選擇學。這是站在二代的基礎上的,父母沒有資源,相比二代,孩子會有選擇的權利?只能隨著社會發展,放任自流。

  第四,人工智慧,雲,區塊鏈,只能輔助社會發展,提高教育能力,不是取代人的觀點。從王者榮耀遊戲可以知道,如果放任自流,利大於弊,科技的帶動有利有弊,如果一個孩子天天抱著手機玩遊戲,或者隨著5G發展,有更佳的方式來替代,孩子自由誠可貴的觀點依然值得考究。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4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充分調動教師們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履行未來學校創新引領職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個科組的教師們都認真拜讀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2021年10月12日,梅沙未來學校全體教師在一起開展了《未來學校》讀書分享會。

  語文科組代表李湘林老師借傑克·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中的“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來總括她的讀書感悟。李湘林老師對朱永新先生的這個觀點感悟最深,“教育應該讓人變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應該是更有學習的自信。”她結合自己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案例來佐證,例如鼓勵書寫著一筆“活字印刷體”的自閉症患兒朝著書法家的目標努力,給抗拒寫作業的“怪才”專門設立班主任助理崗位,激勵他認真聽課。或許以未來照亮現實,正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讓教育因為愛而擁有生命的溫度。

  隨後,數學組代表梁海紅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執行規則。那麼我們的教育,在這個科技化浪潮的影響下,要怎麼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樣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境地,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但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遠。”梁海紅科組長提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當我們談論教有的時侯,不再拘泥於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之後,才會真正地瞭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頭審視那個三尺講臺的自己,才會在那些閃光的眼晴裡發現星星,發現美,發現祖國的未來。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5

  科學老師張佳楠由《未來學校》這本書引發了無限的遐想,對未來生活姿態的炫麗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他認為書中的未來學校完美解決了教育工業化的流水線育人的弊端囧狀。為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個性發展、自由發展、終身學習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臺,但是我們還一定要注意優秀文化的傳承,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引導個體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擔起人格典範和精神導師的作用。他確信:“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將,還是和我一樣初出茅廬的小兵。一定都會在心裡告訴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時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順風順水時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敗的沮喪、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時,依然不忘從教初心的堅持。我們可以因疲憊而休息,但絕不能因挫折而放棄。放手一博,大鬧一場!”

  劉敏佳老師仔細讀完朱永新的《未來學校》,從剛開始的無所謂,到逐漸理解;從應付閱讀任務,到帶著書中出現的新有名詞進行教育思考;從困惑掙扎,到逐漸豁然開朗。她認為書中的大膽設想,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對以人為本的執著堅守。

  她認為如果朱永新教授構想下的學習中心真的能逐漸成型,對我們的生活將會逐漸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所處的懸崖,不單是危險地帶的象徵,還是映襯優美舞姿的最佳觀景臺,而我們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員,悲觀氣質可能已經渲染出英雄氣概,焦慮擔心鍛煉出探險精神,不斷地撬動創新挑戰的支點,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說:“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為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夢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夢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夢想是創新,夢想就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可能性。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也就會在未來有無限的希望和創新機會。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6

  這週五全市教研活動時,李焱老師給大家推薦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

  我自己經歷了12年的基礎教育和4 年的高等教育,然後從事基礎教育工作近18年。在這34年中,時常也會覺得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是有問題的,但是卻不知如何表達,那種如鯁在喉的感覺經常讓我倍感壓抑。

  近20年來,一直在課改的浪潮之中起伏,雖然有各種指引,卻始終沒能真正明確方向。“要改變”、“要突破”的吶喊始終沒有撥出,都在唇邊泯滅。也付出過N多努力,雖不能說“無用”,卻總是空洞。因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7

  這個週末,我兩天內讀完了這本書,心中的迷霧大有散去之勢。讀書時停不下來,一如年輕時熬夜追劇的痴迷。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難以用語言具體描述。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讓教育的改變有了肥沃的土壤與養分。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傳統的學校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學習中心所取代。那時,學生和老師,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係都會發生顛覆性改變。

  這個改變與社會革命不同,不會一夜之間風雲突變,而是潤物無聲,以肉眼難以覺察的速度發生改變。我們應該有主動迎接改變的勇氣,更應該修煉自己應對這種改變的能力。有生之年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8

  未來的社會,很多知識不用記住,需要時可以網上查詢,甚至,很多工作都會由智慧機器人完成。人工智慧,攻陷了一系列人類智力的高地。目前,在醫學和法律兩個需要高智慧的領域,智慧機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機教育大賽中,機器人完勝人類教師。作為老師,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識,早晚會被機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國教育界曾經廣為流傳一句話:谷歌上能夠查到的東西不需要再課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東西,也不需要在課堂上教了。

  老師到底要教什麼?怎麼教?我們的學生應該怎樣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順應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能夠看清教育與學校變化的格局與趨勢,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與教師的本質與特質。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兩條:一是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學會與智慧機器人共處,讓智慧機器人為我所用。

  我們優於機器人的是我們作為人類可以和學生進行感情交流,給學生提供人文關懷。我們要時刻記得學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學生當成人來對待。我們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動,有親和力,能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此外,我們能優於機器人的是更善於處理各種偶發事件(需要修煉才可具備),平衡各種力量與關係。總得來說,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藝術性。

  我們還要藉助機器人,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強大。舉個例子:現在我們學校的計算機老師自主研發了一套軟體,可以詳細分析學生的各項資料,以各種圖文形式呈現出來,便於我們充分地、全方位地瞭解學生的情況,可以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各種原因。如果利用好這套軟體,勢必可以節省時間,並且高效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總得來說,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需要轉型,對老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需要嫻熟地運用智慧機器人獲取各種教育資源,利用各種資料處理的方法與技術,及時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各種案例與問題。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9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未來學校》一書中介紹到: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主,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資訊科技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充套件到網際網路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現在,我們的教師在教室裡帶著一班年齡一樣的孩子,學習同樣的知識內容,還要進行測試和期中期末的集體測試。這樣的教學有點單一化,落後的孩子拖累著聰明的孩子,不能讓好的孩子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未來學校將會變教師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著,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未來的學校學習時間更有彈性,學習將是全天性的。沒有了寒暑假期。學習週期也是是彈性化的。10歲的孩子可以和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學校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人工智慧也更加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10

  剛拿到這本書,書的題目就吸引了我,未來學校將是怎樣的學校?今天的學校將有著什麼樣的未來呢?未來學習中心將重新定義教育,歸根結底不是描繪一幅藍圖,一定為了梳理一條行動的路徑。我們當下的行動,才是真正的未來。

  慢慢的,我翻閱它….

  今天以及未來的我們,的確會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認清並順應大時代的發展形勢,不斷學習,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序言,真實的讓人連聲讚歎,表示一萬個“嗯,是。”這確實是我們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裡,一節又一節,循規蹈矩,新生入校畢業生離校,翻來覆去的書本以及師生都喜歡的寒暑假,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運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學校給我們許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們必須推陳出新,認清形勢,做能動者和創造者,以學生的發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為中心,不斷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來學校一定是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不僅要教會,還要會教,學科融合,思想先進,獨立,清晰,明確目標…

  總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老了也得學,第二是學到的要落實,才能創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來,第三要時刻牢記未來照亮現實這一使命,創新加行動!

  真的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要學習,才不會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後,公園裡我將是那個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見識廣,修養好,那種骨子裡散發著的教師的韻味。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11

  每天清晨,匆匆上學;每天傍晚,高興回家。教科書,翻來覆去;作業本,搬進搬出;教與學,你來我往;上下課,週而復始;大小考,輪番上陣;節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畢業季,各奔東西;老師們,辭舊迎新。以上場景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學校生活。這樣的學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麼未來是否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呢?寒假裡,我們學校推薦了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這本書,它開篇就真實得描述了現實生活,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來的學校又會是怎樣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書中談到,網際網路為教育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恰逢疫情下我們的老師都有網路授課經歷,老師們對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觸。“停課不停學”活動開展後,網路直播課興起。這也是師生們有史以來第一次離開校園,老師在家教學,學生在家上課,這樣的形式與書中“未來學校”的學習形式很像。透過閱讀,結合近期的經歷,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時網路課程的開展也對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這讓我也意識到老師自身發展的必要性。書中提到“學習中心”的老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陪伴者,指導者。“能者為師”,每一個掌握知識的人都可以成為老師,這讓今天的我有了職業的危機感,不學習不努力進步的老師終會被時代淘汰。同時這也給了我前進的動力,指引我朝著新時代老師的方向努力。

  未來學校與其說是在未來存在的學校,不如說是我們現在要去努力築造的學校。讓我們順應教育發展規律,活在當下,珍惜眼前,做好當下的教育,靜待未來學校。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12

  教育面向未來肯定是會改革的,未來的學校會變成什麼樣?未來的教育方式會是什麼樣子?朱永新的這本書給了一個大膽的新穎的方案。

  一、學校被“學習中心”取代。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今天北上廣的創業孵化器;它可以在社群,也可以在大學校園,甚至在培訓機構。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書中系統的描繪了未來學習中心的八個問題。

  1、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

  2、學習中心,誰來學?

  3、學習中心,誰來教?

  4、學習中心,學什麼?

  5、學習中心,怎麼學?

  6、學習中心,怎麼評價學得好不好?

  7、學習中心,父母應該做什麼?

  8、學習中心,需要政府幹什麼?

  二、寒暑假是對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花費巨資修建的美麗校園每年的使用率只有50%太浪費資源了。千百年的農耕文化導致學堂需要放農忙假期,而現代的經濟文化學校是不需要放寒暑假的。

  三、“能者為師”。今天的教師資格證將會變成歷史,未來的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者。

  四、“混齡學習”是常態,孩子可以8歲上學,也可以5歲或者12歲上學;15歲的孫子可以跟75歲的爺爺在同一個課堂上同樣的課;年輕的父母也可以與自己的孩子學習同樣的內容。

  五、教育體系描述。國家有一個統一的基本的教育要求,由一個國家機構來負責運營,全面免費,全民覆蓋。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的獲得這個資源,不管是城市還是偏遠農村,是公平的,相當於全民義務教育,主要手段依靠網路資源。而每個人有一個學習銀行,就像社會保險號一樣,一生下來就有,所有的學習經歷、過程、結果等都可以儲存上去。找工作也將沒有學歷限制,人事部根據你的學習銀行來選擇面試。

  六、總結:未來學校將徹底打破學習年齡的限制,學習形式的限制,學習時間的限制,學習地點的限制,師資力量的限制,學習文憑的限制,職稱的限制,等等,大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在未來學校這個大系統,核心是學者資源,其次是網路維護和建設師,第三是現場學習指導師。每個角色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學者資源,因為它影響的範圍最大。未來的資源,不是文憑資源,也不是職稱資源,而是“能者為師”。年齡和體力將不再是一個決定因素,而能力成為決定因素。

  七、學力與學歷:而在未來的社會,學力比學歷更重要。學歷只證明著過去,學力才意味者未來。如果我們不能夠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我們將會被時代淘汰。

  八、從新定義學習:現代社會的交通、通訊、科技比200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現在的教室和200年前幾乎一樣,這是非常不和諧的事情。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把所有的學習放入童年,包所有的工作放入中年,把所有的休息放入老年,這是極端錯誤和非常矛盾的做法。所以學習不再是學生的事情,而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打破現在學習太晚的固念,打破學習是孩子的事情的固念,不管你是30歲還是40歲,現在是社會你都需要去學習。對於還在教育體制內的學生來說,學習中心模式也許是未來的事情,對於8090後的我們來說,未來已來,學習中心無處不在,選擇一門學問區聽課吧。過去人們問候是:你吃了嗎?我覺未來的問候改成:你聽課了嗎。

  九、作者還是比較權威的: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30人論壇和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人。

  十、寫給自己和大詩婷的財務:學到老活到老,學習這件事什麼時候都不晚。小的時候沒錢上學、沒錢買學習資料,你耽誤了大學,而現在的學習資源、資訊資源,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容易獲得,你卻選擇了不學習。所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去努力學習吧,你將改變你的後半生。我知道還有一個悲哀是我們不知道選擇學什麼。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並準備開始學改變人生,卻還是迷茫不知道選擇學什麼,就是不知道要把有限的時間資源精力資源放到學習研究哪方面,那我認為就從自己的工作出發。你每天花的最多的時間在什麼事情上面,你就從個事情去開始學習吧。比如我們的財務人員不知道要如何改變開始學習,就從2020年考一箇中級會計師開始吧。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13

  朱永新老師說,未來學校的模式要被學習中心所取代,學習中心的學生有教無類,誰來教呢?人工智慧的時代告訴我們:智慧機器人將取代一部分教師的職能,那麼,一部分教師將會被智慧機器人所取代,意味著一部分教師將面臨著失業,什麼樣的教師才能成為未來學校的教師呢?

  教師作為一個古老的職業,在未來是不可能被智慧機器人完全取代。教師要想不被未來社會所淘汰,朱老師告訴我們要做到兩條:一是學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裡,而是師生間無時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來教師應該具備親和力,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的成長夥伴,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其次是未來教師要學會與智慧機器人和平共處,讓智慧機器人為我所用。美國教育界廣泛流傳一句話:谷歌上能夠搜到的東西不需要在課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撿索到的知識也不需要在課堂上教了。智慧機器人也可以讓教師從重複性的、簡單性的、煩瑣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不必要用大量的時間批改作業,不需要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進行傳授知識等等。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機器人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新的工業革命的興起和資訊化社會的到來,隨著新的學校形態的出現,隨著教育的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需求的增長,完全從學校教育體系中的教師那裡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時代也將終結,新的“能者為師”的時代即將到來。

  因此,未來學校的教師,應該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及時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未來教師就這麼幹!

  未來學校讀後感 篇14

  “我一直堅信,之所以會有未來,恰恰是因為我們現在行動上的創造。未來學校與其說是在未來存在的學校,不如說是我們現在要去努力築造的學校。”

  “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

  這本書描繪的“學習中心”可能只是人們對“未來學校長什麼樣”的設想之一,但朱教授對教育這件事的分析、他舉出的世界各地已經做了或正在做的新教育實驗例子,都可以啟發我們對“未來學校”去做自己的設想。雖然我們普通人去想一想這些,對現有的教育制度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目前還是很多無奈,但至少我們知道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校和制度來做,而是父母甚至他們周圍的人們都要參與、且作用可以更大。如果更多的人開始相信並踐行“終身學習和成長”,教育這件事本身就會被我們改變了。與其抱怨和等待教育制度的變革,不如大家都從自己做起。所以這本書值得看。

  對我啟發最大的點在於人工智慧對教育和學習會帶來的改變。現在人類的知識都是爆炸式增長,資訊量太大了,沒有一個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甚至哪怕是一兩個方面的知識。但是現在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屬於現在和未來的時代的,他們對知識的認知和訴求,很有可能是做老師的人(他們的上一代人)沒法滿足的。但機器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和資訊,並且可以快速搜尋和整理。如果將來的老師依然是教知識的,學生見到身邊的現象然後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很多老師在一起都沒法解答的,但一個機器人就能解答。機器人訓練學生的另一個優勢是基於人腦認知科學來做類似於認知水平測試、實時匹配和調整個人學習方案,這真的也許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因材施教,比真人老師教學的效率高太多,因為“分析能力”一定是計算機做的比人做的好。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的老師可能只能教授知識以外的東西了,也就是價值觀、審美、素養這類的,機器人沒法教的東西。這麼看來,素質教育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想做卻做不到的,而是人來做教育的唯一出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