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300字(精選3篇)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300字(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300字(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300字1

  匆匆讀完《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兩個觀念留在了我的心頭:第一,作為老師要懷著一顆平和的心,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做好一位老師該做的事;第二,就是作為老師要多讀書,在讀書中尋的心平氣和,在讀書中尋找心平氣和的理由,在讀書中找到心平氣和的方法。讀書,思考,是看雲的生活方式,愛學生,愛讀書,是看雲的職業觀。看雲,一位愛教育,愛學生,愛思考,更愛讀書的老師,從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成長為一名在教育界的領軍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歎服她的勤奮,不得不驚歎她的優秀。

  耳畔流淌著音樂,柔柔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就如行雲流水般澄清明淨,每一個美麗的文字,都彷彿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並在這新的土壤裡生下了根,這,我知道。

  這本書分《教育,對成長的迷戀》、《語文,美麗的生命之旅》和《書籍,一片豐沃的原野》三輯,《教育,對成長的迷戀》寫的是班級工作中發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處理方式及思考,《語文,美麗的生命之旅》則書寫了它獨特的語文課堂記對語文教學的思考,《書籍,一片豐沃的原野》則將許多的書,經典的書加了鹽和糖等佐料,調配成了一大鍋一大鍋讓人百吃不厭的濃湯。

  薛老師是因為愛孩子而做教師的,薛老師是因為愛讀書而教孩子讀書的。她的職業觀是:愛讀書和愛孩子同樣重要。她每天都要大聲朗讀一小時,或是在自己的學生面前,或是在安靜的空教室裡。她說“六年如一日,盯住一個班的學生,用你的愛讀去帶動學生的愛讀,用你的愛表達去帶動學生的愛表達。”她要求學生“書包裡可以不帶語文書,但不可以不帶課外書。”她的學生中的佼佼者這樣寫道:“同學們都在讀《我為歌狂》和《幻城》之類的校園小說,一堆一堆談得好開心,於是我也借來讀,可是實在覺得沒勁,我根本讀不進去。就只好去讀我的《簡·愛》了!”做個書香老師是優秀教師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臺上,我就是語文。”“白紙黑字,這就是語文。”如此自信,如此純粹。“我以我的方式積年累月地經營。沒有奇花異卉,也看不出誰是‘棟樑’(我跟孩子說,不許說要做棟樑的話,因為你們是人!),我甚至不敢過分樂觀於他們將來的語文學習,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屬於我的六年裡,這裡的野花灼灼綻放,這裡的小樹生氣蓬勃!”“我在我的另一個小小的園子裡,要怎麼掘,便怎麼掘。”“讀書,寫作,對話,思考。這就是語文。我愛讀,帶著學生讀;我愛寫,帶著學生寫;我愛思考,帶著學生思考。老師臺上口若懸河,燦若蓮花,學生下面對答如流,滔滔不絕。這就是語文。”自信而有個性是教師成長的基石。

  在一篇篇薛老師寫的教育日記和課例中。沒有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論,唯有她深厚、廣博的文學底蘊,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她其實一點也不普通。“因為讀和寫的迴圈,是我根深蒂固了的生活方式,比如生命的流泉,如果停止了,阻滯了,我的日子就失去了鮮潔和明淨;我之為我,就喪失了歡悅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教——維繫我們的‘共同事業’,不過是供水給可以流淌的一條人工地渠。因為它,在辦公室裡,乃至於課堂上,我都可以理直氣壯的讀;因為它,篇復一篇,我的文字的溫和勁健,在教學隨比例得到培養和磨礪。”反思加寫作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最後,請記住薛老師的一句話:“大量地,高品位地讀;自由地,誠實地抒寫;勇敢地,大膽地思考——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來的,越來越堅定的語文學習之道。”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300字2

  剛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心平氣和”四個字。心平氣和──該是怎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薛老師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的教學體會,從九月開學到一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初入學的五個月裡,從開始的“鬧”,到後來的“靜”,從拼音學習,到寫日記的開始,都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孩子們不懼怕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慢慢進入讀書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來,自學了一整套“管理”學生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為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並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時候,學生迫於老師的威力不敢說話,剛一走開,教室裡立刻亂成一鍋粥的狀態。

  薛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也曾著急發火,但她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心平氣和地教學。她在文章中提到“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我希望這樣有意識的反覆強調,能儘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安靜,老師也是“靜”的,“看黑板讀字和字母的時候,我的目光閃電般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又一次“上午因為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這是開學以來第一次。那難聽的聲音,應是對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個壞的開頭。”

  為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說:“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複,有時候還動了買小蜜蜂的念頭,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為了蓋住學生的吵鬧;同時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迴圈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薛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諱的承認自己也“體罰”孩子。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特別震撼,覺得薛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教學狀態,不是單純的說教。也正因為薛老師的真實,文章的真實,才更加讓我們感動。孩子需要賞識和鼓勵,但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裡。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後我想說,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們的心裡留些愛的碎片的──兒時讀過的一首兒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誦一本書,聽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這些記憶的碎片承載在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愛,承載著童年的記憶,留下或大或小或暫或久的影響。這多麼好!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300字3

  開學初,當我聽說我要包班的時候,心裡一陣恐慌。是的,真的是“恐慌”,沒有其他任何詞語能淋漓盡致地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了。我心裡恐慌不是因為我不相信自己,只是怕自己沒有經驗,萌殺了含苞欲放的花朵。除了恐慌之外,其實更多的是讓自己理智,調整心態,迎接花朵的到來。

  當張校長把《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贈送給每一位一年級班主任的時候,我的眼前好像有了明燈的指引,豁然開朗。回到家裡,我一頭扎進這本書,迫切希望這本書儘快傳授給我經驗,能給我帶來管理班級的方法。等我快速瀏覽了幾頁以後,我更加發現自己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多麼的邪惡!心平氣和,腳踏實地才是關鍵。

  在這本書裡,其實薛老師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而是在她的一篇篇日記中告訴我,儘量讓自己心平氣和,達到一個和諧的境界,這和諧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家長的和諧,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當然,在這些和諧裡,我最先要做到的是前兩個和諧。薛老師在做這些和諧的時候,可是做了大量的後續工作。

  從她的天天手記中,不難看出薛老師喜愛讀書,她在不間斷地讀書,以至於哪天沒讀書就覺得缺少了什麼。記得薛老師有寫到:有一天她在讀《生活體驗與教育研究---人文科學視野裡的教育學》,這本書十分難懂,好不容易找到一段清淺詩意的文字了,便興高采烈地念給同事聽,沒想到同事嫌其難,建議薛老師把這麼難的書放一放,薛老師竟然說:“要這樣才有成就感,《讀者》一天看十本我也沒有成就感。”當我看到這句話時,一陣詫異。一天讀十本《讀者》還沒有成就感,我連一個星期讀一本都沒達到,實屬慚愧,幸好薛老師沒有在我眼前出現,要不然還真想找個地縫鑽下去!更有甚者,薛老師在課堂上急躁了些,聲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來,發現自己呵斥的次數多了,說是因為偷懶,沒有讀《道德經》的緣故。當薛老師讀到“夫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這句話時,能發散思維,道出了精闢之語:教師的不詳之器是什麼--怒!

  看過這本書以後,我也經常在管理班級的時候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讓自己憤怒,憤怒起來不僅自毀形象,更加傷害了學生。每當我快要發火的時候,我總是拿薛老師的話來提醒自己:喜愛他們才是喜歡自己!是的,讀書是一種內在需要,也是為了保持一種上升的有活力的狀態,其實讀書才是提高自己的必走的途徑,教學也是要靠大量攝取相關知識,不斷補充文化修養才能勝任的。我發現,我離一名真正的教師還差很遠!

  薛老師不僅喜愛讀書,還善於跟家長溝通,及時反省與思考。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憤不發”“啟”與“發”都是對教師而言,不是要教師“啟”,學生“發”。天底下沒有不接受啟發的學生,只有不會啟發的老師,我想我也應該要像薛老師那樣,學習她,時時反省自己,時時思考面對的新問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懈地探索、研究!

  因為我看了薛老師的這本書,覺得唯有心平氣和、腳踏實地,才能把班級帶好,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因為自己沒有雷厲風行的作風,總想著自己是一隻蝸牛,蝸牛別的什麼也沒有,就是不缺堅持不解的精神,我喜歡做蝸牛,既然自己決定做一隻蝸牛,那我的學生也會是一隻只小蝸牛,我相信他們都是一隻只出色的小蝸牛,於是我把班級的牆報設定為蝸牛天地,既希望自己每一次看到蝸牛,時刻提醒自己腳踏實地,堅持不懈,也希望一群小蝸牛能在我的帶領下,也能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成長。我和小蝸牛一樣,需要成長,我願和我的小蝸牛在心平氣和中一起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