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

  這學期開學初,張校長送給我們每位一年級的班主任一本薛瑞萍老師寫的書,書名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也許是因為剛剛送走的是一屆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生,所以我對接下來要帶的這個一年級心裡充滿了太多的擔憂和不安,怕自己無法勝任。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把薛老師的書細細地品讀了兩遍,心裡有許多感慨。

  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傾訴著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麼,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著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裡,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

  讀薛老師的書,總是被感動著,有些細節讀過一遍又一遍,讀過之後仍是感動不已。

  1、感動於薛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慰——“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如果你不能在書桌前坐半個鐘頭,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習呢?”

  2、感動於薛老師煞費苦心的提醒——“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教師能做的是竭盡全力和問心無愧,希望家長也一樣。”

  3、感動於薛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誡——“愛讀書的父母,最容易帶出愛讀書的孩子。”“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週進步了,就值得高興,就應該鼓勵。”“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4、感動於薛老師不容置疑的要求——“孩子需要你的扶助。”“先做讀書人,然後談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才是為人父母應當追求的幸福。”“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學吧!這不是在幫助孩子,這是在拯救你身為父母的尊嚴和威信。”

  讀完薛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久久不能心平氣和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時的工作,一年級的日子,是和忙亂、著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我總覺得他們這也做得不到位,那也做得不規範。巴不得一下子就把那些不好的習慣改掉。希望他們能認真聽講、按時作業,自覺地去學習。薛老師不是這樣。開學初,她是“責任明確,慢慢加任務。”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只強調安靜地做一條,等著一條真正形成習慣了,再提其它的。“樣樣都去抓,則定會樣樣都抓不起來”。一句平實的語言就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清清楚楚。對於一年級的常規教育,需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要求得太高,要一點一點地去幫助一年級的學生完成過渡。一項一項地抓,做好了,再抓第二項。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能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

  想想自己平時的工作,有時脾氣過於暴躁,只想用老師的威嚴來嚇唬孩子,可一旦我不在身邊,學生是照舊的。薛老師的書讓我明白了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在這本書中,總能隱約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生的影子、家長的影子,卻也在書中看到了自己與薛老師的差距。比如面對孩子們如脫僵野馬般野性難馴時的浮躁:面對屢次說服教育仍陋習不改時的不冷靜……在今後的日子裡,這本好書將引導我和我的一年級孩子們一起努力,走向“心平氣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2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語文老師薛瑞萍。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許多觀點值得我去借鑑。

  在常規教育方面,對於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範,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但薛老師不是這樣的。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於行為規範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為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麼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一段時間抓一個重點,達到了,表揚,再抓第二個重點。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能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薛老師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她不但自己輕聲慢語,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這是薛老師的經驗。

  在語文學習方面,一年級師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拼音。薛老師別具匠心採用“大幅度的動作,使我不用發聲就讓孩子知道了聲調,站起來讀錯的,我還是不說話,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劃聲調,於是他知道了。”不多說話,不急不躁,讓孩子自己慢慢體會。這一點,說說容易做起來不易。細細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錯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來,那加大分貝的聲音只會讓孩子心裡更急,又怎能學得好呢?還是得靜下心慢慢來。“寫字也好,計算也好,只要那孩子盡力了,就是好的。”的確,每個孩子的智質不同,不能一味地總去和別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受到我們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充滿熱情。

  薛老師在書中這樣講:“今天不會明天,明天不會後天,拼音不過是個柺杖,遲早是會的,何必強求一致?數學我不懂,語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讀到這一段時,我曾禁不住為薛老師擔憂起來。孩子的拼音學習怎麼可以這樣去要求呢?違背了學校一貫提倡的踏踏實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教育思想。再讀下去,才領悟了她“混”的真正含義:語文學習是靠大量的閱讀來實現的,不能因為拼音學習暫時的困難而影響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何況拼音學習本身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呀,語文教師有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讓孩子親近書本,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精心地引導,才會使剛入學的孩子走近書籍,親近語文,進行充滿睿智而拓展生命體驗的讀書活動,從而在豐厚語文素養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在與家長溝通方面,薛老師很注重讓家長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師只要說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層次,說明自己不強求一致就行。對於教師,班級才是一個整體,好中差存在距離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績優異的不OK了,就可以也應當放過自己和吃力的學生了”。粗一看,以為薛老師有些不負責任了,潛心細想,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家長不配合,光靠老師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這樣的現實,透過書信來提升家長,提出主動關心孩子學習的要求,這是薛老師教育實踐中的創新。終於,家長主動來與教師進行溝通,瞭解孩子點滴的成長;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時,支援、配合甚至賞識起教師的工作來。薛老師非常成功地透過家長的配合,酌定閱讀量,進行初步檢查,引導孩子學會課外閱讀。是呀,如果家長和老師都做起了榜樣,是博學而又心平氣和的人,閱讀自然也會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種必然。

  一年級開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亂、著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然而,一年級,這個孩子學習生活的起步關鍵期,如果班級的良好風氣沒有形成,孩子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家長的默契配合沒有達成,可能,錯過的,就會永遠地錯過了。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吧,讓我們慢慢來。這本書將引導即將教一年級的我和我的一年級孩子們步入一種新的生活,讓孩子們和我都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3

  匆匆讀完《心平氣和一年級》,兩個觀念留在了我的心頭:第一,作為老師要懷著一顆平和的心,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做好一位老師該做的事;第二,就是作為老師要多讀書,在讀書中尋的心平氣和,在讀書中尋找心平氣和的理由,在讀書中找到心平氣和的方法。讀書,思考,是看雲的生活方式,愛學生,愛讀書,是看雲的職業觀。看雲,一位愛教育,愛學生,愛思考,更愛讀書的老師,從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成長為一名在教育界的領軍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歎服她的勤奮,不得不驚歎她的優秀。

  耳畔流淌著音樂,柔柔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就如行雲流水般澄清明淨,每一個美麗的文字,都彷彿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並在這新的土壤裡生下了根,這,我知道。

  這本書分《教育,對成長的迷戀》、《語文,美麗的生命之旅》和《書籍,一片豐沃的原野》三輯,《教育,對成長的迷戀》寫的是班級工作中發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處理方式及思考,《語文,美麗的生命之旅》則書寫了它獨特的語文課堂記對語文教學的思考,《書籍,一片豐沃的原野》則將許多的書,經典的書加了鹽和糖等佐料,調配成了一大鍋一大鍋讓人百吃不厭的濃湯。

  薛老師是因為愛孩子而做教師的,薛老師是因為愛讀書而教孩子讀書的。她的職業觀是:愛讀書和愛孩子同樣重要。她每天都要大聲朗讀一小時,或是在自己的學生面前,或是在安靜的空教室裡。她說“六年如一日,盯住一個班的學生,用你的愛讀去帶動學生的愛讀,用你的愛表達去帶動學生的愛表達。”她要求學生“書包裡可以不帶語文書,但不可以不帶課外書。”她的學生中的佼佼者這樣寫道:“同學們都在讀《我為歌狂》和《幻城》之類的校園小說,一堆一堆談得好開心,於是我也借來讀,可是實在覺得沒勁,我根本讀不進去。就只好去讀我的《簡·愛》了!”做個書香老師是優秀教師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臺上,我就是語文。”“白紙黑字,這就是語文。”如此自信,如此純粹。“我以我的方式積年累月地經營。沒有奇花異卉,也看不出誰是‘棟樑’(我跟孩子說,不許說要做棟樑的話,因為你們是人!)我甚至不敢過分樂觀於他們將來的語文學習,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屬於我的六年裡,這裡的野花灼灼綻放,這裡的小樹生氣蓬勃!”“我在我的另一個小小的園子裡,要怎麼掘,便怎麼掘。”“讀書,寫作,對話,思考。這就是語文。我愛讀,帶著學生讀;我愛寫,帶著學生寫;我愛思考,帶著學生思考。老師臺上口若懸河,燦若蓮花,學生下面對答如流,滔滔不絕。這就是語文。”自信而有個性是教師成長的基石。

  在一篇篇薛老師寫的教育日記和課例中。沒有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論,唯有她深厚、廣博的文學底蘊,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她其實一點也不普通。“因為讀和寫的迴圈,是我根深蒂固了的生活方式,比如生命的流泉,如果停止了,阻滯了,我的日子就失去了鮮潔和明淨;我之為我,就喪失了歡悅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教——維繫我們的‘共同事業’,不過是供水給可以流淌的一條人工地渠。因為它,在辦公室裡,乃至於課堂上,我都可以理直氣壯的讀;因為它,篇復一篇,我的文字的溫和勁健,在教學隨比例得到培養和磨礪。”反思加寫作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最後,請記住薛老師的一句話:“大量地,高品位地讀;自由地,誠實地抒寫;勇敢地,大膽地思考——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來的,越來越堅定的語文學習之道。”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4

  今年重新教的一年級,回過頭來,利用閒暇時間看了《心平氣和一年級》這本書。

  一年級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規矩,是如此的活潑好動,可薛瑞萍老師卻說:教一年級的學生做到心平氣和,這需要一種怎樣的境界呀?想到下半年我就要接手一年級,這不就是等於給我送來了寶貴的經驗嗎?如此這點更加吸引了我,於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發現自己缺乏的東西太多,要學的東西太多。

  一、靜氣的培養是種藝術

  在薛老師的眼裡,培養學生的靜氣是整個一年級習慣訓練的重點。薛老師的文章裡總是提到讀書需要靜心,讀書也能培養靜心。因此,她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她說“我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為了培養學生的靜氣,薛老師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靜靜地趴在桌上聽音樂,寫字時聽,讀書時聽,休息時聽。《月河》、《雪絨花》、《春野》、《春江花月夜》。走進了學生的課堂,也走進了學生的心靈。薛老師常在學生嘈雜聲起時柔和地對孩子們說:“你們影響我聽音樂了。”只這一句話便讓學生立即安靜下來。對於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訓練,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首先她自己不製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儘量和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我一方面感嘆薛老師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另一方面也驚歎她的教育智慧。想想我有時候總埋怨學生靜不下來,我也是有不可推卻的責任的。教師自身心浮氣躁,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叫喊和斥責,孩子又如何能做到心平氣和呢?這樣想來,我也應當從自身做起。不僅是學生需要靜心,做教師的更需要靜心,只有自己輕聲慢語,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

  二、愛孩子就是愛自己

  薛老師在她的文章中說:我喜歡他們——喜歡他們就是喜歡我自己。而她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特點。她用平常心看待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她說無論你願不願意,同不同意,工作都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這是一塊命定屬於你的土地,鮮花盛開還是荊棘叢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自己——不付出就想收穫,那是背天道的痴心妄想。付出就能收穫,那是天對我的格外垂恩。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學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師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點的學習熱情給放大、點燃了——而不是用以懷疑的心態,撲滅上進的火花。她也總是這樣對自己說:“順其自然。或快或慢,或主動功需牽引,他們都在往前趕,我們二班沒有差生。”想想平時的我,。也許是我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常常抱怨孩子的笨,家長的懶,讓我也心生煩惱,現在想想要讓每個孩子都學得一樣好那不過是教育的神話罷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怎能要求每個孩子的發展的軌跡都一樣呢?所以學習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特點,何樂而不為呢?

  三、讀書是永遠的精神糧食

  讀了薛老師的文章的人都知道,她在不間斷地讀書。她說:“自己首先是個讀書人,然後才是教師。”“語言——永遠是教師聯絡感情、傳授知識、激發思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新鮮活潑的語言從哪裡來?讀書——只有讀書。”就因為這樣,她讀《給教師的建議》,讀《教育漫話》,讀《美的歷程》,讀《幽夢影集》,讀《道德經》,讀《懺悔錄》等。作為一個小學教師,那麼熱愛讀書,讀了那麼多的書,以至於哪天沒讀書就覺得缺少了什麼,所以才會對“語文”的本質,有超脫考試體系的認識。

  當孩子們剛學習完拼音,薛老師帶領她的一群孩子和家長,堅持了大量的課外閱讀。剛開始要求學生一天一篇兒歌的閱讀量,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優秀的學生已達到每日流暢朗讀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並且開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記練習,儘早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大量的閱讀讓她教學有底氣,讓她的學生學習有靈氣。所以她帶的學生不僅閱讀能力強,而且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強。而對比想想自己,我不愛讀,所以總是找理由——沒時間。感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差,語言貧乏之時,我是否反省過我自己呢?

  薛瑞萍是把握了語文教學的靈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說:"我想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於語文是可以混著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薛老師樸素的語言,深深打動著我,促我反思。心平氣和取代急躁,下半年我也即將接手一年級,教育那些孩子多麼需要調整心態。薛老師的書就如黑暗中的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我要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5

  假期裡讀了兩本書,但讀過之後就似乎什麼都忘記了,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開學初我從張東方老師那裡借來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每天睡前都會細細地品讀一番。其實我早就聽說這本書的影響力,有幾次想買都沒買成,後來也就沒在意,直到接手一年級我覺得必須得讀一讀。翻了幾頁之後,居然愛不釋手。

  我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書名上“心平氣和”這個詞。我想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年級是忙亂的、嘈雜的、緊張的,它很難和“心平氣和”這四個字劃上等號。可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於是懷著一分好奇,帶著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師和她的孩子們,感受著屬於一年級的“心平氣和”。

  書中薛老師用原生態的教育隨筆,敘述了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的教學點滴,真實地再現我們一年級教師面對的相似的日子。從初入學的鬧到靜,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學生不害怕學習,進而到熱愛學習。她領著孩子們聽經典音樂,讓孩子們閱讀各類書籍,她號召家長營造學習型家庭。薛老師用樸素的言語傳遞著她的教育理念,平凡的事件中展示她的胸懷。書中沒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則則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記,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教學故事,折射著教育的真諦,讓我感覺到有一個知己在與我敞開心扉的交流每天帶一年級的心得。在這本書中,總能隱約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生的影子、家長的影子,卻也在書中看到了自己與薛老師的巨大差距。

  不到一個星期就讀完了這本書,而自己卻無法做到心平氣和,覺得自己許多該做的事情沒有做,但許多不該做的事情卻一直沒有停,於是每天還是細細地讀,書中的很多細節留給我的是感動和思考。

  一、佩服薛老師那極具個性的思想。

  薛老師說:“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薛老師的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中從容而行的。在語文教學中,她堅信課外閱讀的滋養,堅信“混混”法,允許暫時的落後,允許落後學生的永遠存在,因為每個人的發展是不可能步調一致的。“作為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數更重要的,我們時刻不敢忘記: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成績優秀。”“只要我把分數和統考名次看淡,也就是樹立了真正的責任觀。對自己對學生的長久發展都有好處。”這是她的準則;“沒有一個孩子不是抱著一顆學好向上的心來學校,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礎、家庭環境所給的滋養不同。他們把無限的信任給了教師。教師應當對應他們的心願,而不是根據他們呈現出來的優秀度,回報相同的信任。”這是她的公正無私;“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學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師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點的學習熱情給放大,點燃了——而不是用懷疑的心態,撲滅上進的火花。”“或快或慢,或主動或需牽引,他們都在往前趕,所以在我眼裡,我們二班沒有差生。”我敬佩薛老師的“心平氣和”!對照我們所追尋的整齊劃一,及格率優秀率的一路比拼,心平氣和也就自然逃離了。

  一年級剛入學的常規教育很重要,當我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急速地成長起來,恨不得今天上學明天就學會了怎樣學習。但是開學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老師點名字的聲音越來越輕,薛老師輕柔動聽的`聲音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學生。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

  薛老師每天還讓孩子聽音樂,培養孩子在音樂中修身養性。上課的時候,讓孩子在音樂中朗誦;寫作業的時候,讓孩子以音樂來約束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聲音蓋過音樂;放學背書包時,午休看書時,都放些優美的音樂給孩子們聽,音樂還真起到了檢查吵鬧的作用,在音樂旋律中做事的他們,確實比平時要安靜多了!

  而我們平時用什麼來讓孩子安靜的呢?從大聲喊“安靜”到拍手坐坐好,我竟從來沒有想到用自己的安靜來傳染給孩子。或許,急噪就是我們一年級教師常常出現的壞習慣。放下身段,弱化師者尊嚴,放大孩子們身上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溫柔以待,我們才能心平氣和。

  二、感動薛老師強烈的反省與思考。

  在書中經常可以看到看雲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有讓學生罰站以後的愧疚,有拍桌子後的後悔,有擰了學生後的自責,毫不掩飾的自我暴露,將一個一線教師面對了生活和工作的重壓而滋生出的煩躁與扭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平實語言的背後是一位時時注意、時時反思的可敬的師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注意從細節處提高自己的修養。她在這種不間斷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氣和。這種嚴格自律的背後,是一種道德,更是一種責任。因為只有視所有的孩子都是最優秀的,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孩子,才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們的心才會平和下來,我們的聲音也才會動聽起來。孩子們眼中的老師,才會是溫柔的。

  三、感動薛老師從不間斷的閱讀。

  她已經將讀書當作生命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至於一日不讀書就好像缺了什麼,會覺得心裡空蕩蕩,生出浮躁之氣,這也是薛老師成功的要素之一。閱讀,使她的思想趨與成熟。而成熟,又促使她用自己的思想來認識教育。她認為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於多讀書,讀好書;因為袖長方能善舞,當教師自己就不愛讀書或者根本就不讀書時,再多再好的教學方法也只能是茶壺裡面鬥波濤,空玩花樣而已。因為有了廣博睿智的人文視野,所以讀教育著作時她才能讀出了與我們不一樣的感受與價值,對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給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

  心平氣和,不是對學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平靜的外表下,心依然執著,因為平和,所以更能持久,心情也更坦然。我知道要真正做到“心平氣和”的境界還需要不斷去修煉,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反思、總結來提升自己。

  時間如流水,不知不覺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沒有薛老師那般地得心應手、豐富的學識、寶貴的實踐、深邃的思考,但我那幫小傢伙,在我的眼裡是如此的可愛。但有時仍不免有陷入煩躁當中。我漸漸明白了薛老師為什麼能那般地心平氣和,最主要是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一年級,又是否能用一種從容的心態去面對一年級。

  雖然,這所有的一切,我根本無法一一效仿,但卻實實在在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教育是潤物無聲、美麗緩慢的事業;從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心態。這本書告訴我:學會從容,心平氣和。在這裡,也把這句話送給在座的每一位老師:學會從容,心平氣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6

  我今年教一年級,開學的情景我記憶猶新:開學初,沒完沒了的叮囑、喊叫,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身心的疲憊,精神的焦灼成了我當時的心理寫照。幾乎每天都是在忙碌、繁雜、焦躁中度過。就在那時,我發現了《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我僅學到了三個詞:心平氣和、一年級、讀書。拿“心平氣和”這四個字來說。剛開始我也參照書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一年級一些課堂行規教育,與家長的溝通方式等。但有時自己還是難以“心平氣和”,後來我才發現,這裡的“心平氣和”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情緒的調控,而是引導我們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轉換,從單一的實踐工作者向學習型、研究型、探索型教師轉變,以一種研究的角度去觀察、剖析學生由於缺乏知識或經驗而發生的不良行為,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律和特點。如此下來,每日工作之後剩下的就不再是對日常瑣事的煩亂,而是一種收穫、透悉孩子行為背後的工作經驗或者教育理論的經歷,使自己的內心平靜而充盈。

  而“一年級”這個詞,我原先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孩子入學啟蒙的階段,但薛老師的見解讓我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在這本書中,她提到:有些班級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提早結束了一年級的生活狀態;而有些班級到了“二年級”仍然處於“一年級”的生活狀態。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小孩子在一起學習知識的同時,他是否在學習公共生活,也就是說他是否在學習秩序。在她的班級當中,她用兩個關鍵詞來給自己班級的秩序下定義:第一個是“音樂”,她對文字的教學設計非常簡單,更多的是在孩子們疲乏時把課堂教學中的一部分時間拿來給孩子們欣賞音樂,陶冶性情。

  從電視劇“小龍人”的主題曲到著名的古典音樂“漁舟唱晚”,孩子們從剛開始的喧鬧到如今能安安靜靜地趴在那裡聽完一首完整的古箏曲,對孩子們的性情是一種非常好的薰陶;第二個是“輕輕地”,借鑑蒙臺梭利教育法中的靜寂遊戲中出現的效果,她在管理班級事物時,她努力讓自己的說話聲音輕柔,讓孩子讀書時輕聲細語,發現這樣更能讓孩子們認真傾聽教師的說話內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她這裡使用的是“秩序”這個詞語而不是紀律。已經不記得她原文是怎樣解釋的,大意是說秩序是每個生命個體從內心深處自發地去遵循的一種合理而有序、主動而和諧的規律,是與生命個體的內在的拍點是相契合的,而紀律是一種需要外界的力量督促我們去遵守的一種規律。在她看來,對於一年級而言,學習公共生活的秩序比學習知識技能更為重要。而現實中,我們往往對這一點認識不足,或者認識到了,但還沒有很好地去身體力行。

  翻開這本書,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第四部分內容“聆聽大師”。因為,我覺得第一部分內容,其實我們每位老師每天也在做著,區別也就是我們並沒有將它記錄下來。薛瑞萍老師之所以能擁有“心平氣和”,除了她在日誌中的傾訴、反思、總結之外,她在一些教育論著中與一些教育大師的精神交流也是主要因素。記得剛走出校門時也曾翻開一些教育論著的扉頁,卻發現那些術語像是陌路人一般,無法讀取那些文字背後的思想,更別說去學習蘊藏其中的教育理念,只能無奈地放下。但在這本書中,薛老師以她20年的教育經驗和實踐,以她個體化的閱讀和閱讀表達,讓我嫉妒地發現原來教育論著中的精神世界如此精彩。也有不少朋友看了薛老師關於教育論著的讀書札記而興致勃勃地去翻閱那些書籍,卻發現仍然是欲入無門。

  薛老師用一句泰戈爾的詩句來解釋:“且把你一生中的空隙留在原地,讓音樂從空隙的深處湧將出來。這是隻有書蟲才知道的快樂。”她是這樣解讀這句話的:“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賦予沉默的文字以美妙的曲調,因為是你在讀,精闢的論述注入了你的理解;因為是你在讀,原本豐茂的樹木,生長出帶有你印記的枝葉。”讀書,讓知識和趣味互相交融,見解和品性依次增長;由此形成習慣,進而成為性格,當然一輩子便“心平氣和”。

最近訪問